北辰区是天津市下辖的市辖区,北辰是天津环城四区之一,位于中心城区北部,旧称北郊。
北辰历史
北辰古为退海之地,自金元至明清,纵贯北运河漕运大通道和陆路京华大道,是南粮北运、北货南输的交通要道,素有皇家粮仓的美誉。近代北辰,革命先驱安幸生,登高英雄杨连第,教育大家张伯苓、温世霖,体育名将穆成宽、穆祥雄都曾生长在北辰区上,也是温家宝总理的故乡。
北辰之名出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冠以区名意喻天津北部一颗璀璨的明星。 2013年,北辰获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市县称号。
区境古为幽陵(都、州)地。西周属燕国。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属渔阳郡。汉高祖元年(前206)属渔阳郡泉州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属渔阳郡雍奴县。唐天宝元年(742)属范阳郡武清县。契丹会同元年(938)分属幽都府武清、香河县。
辽保大三年(1123)分属广阳郡武清、清化县。金天会三年(1125)分属析津府武清、宝坻县。蒙古至元十三年(1276)分属大兴府漷州、宝坻县。明洪武元年(1368)分属北平府漷州、宝坻县;十年(1377)分属北平府漷州、通州;十三年(1276)概属北平府通州;永乐元年(1403)属顺天府通州。
清顺治元年(1644)分属顺天府武清、宝坻县;康熙二十七年(1688)分属东路厅武清、宝坻县;雍正三年(1725)分属东路厅宝坻县和天津州武清县;五年(1727)分属顺天府武清、宝坻县;九年(1731)分属顺天府武清、宝坻、宁河县和天津府天津县。
地理位置
北辰区东以北京排污河与宁河县相邻,边界线长20.66千米;东南隔金钟河、新开河与东丽区相望,边界线长22.99千米;南与河北区、红桥区相连;西南以子牙河与西青区相界,边界线长27.5千米;西、北均与武清县相接,边界线长25.14千米。南北纬宽20.8千米,最窄处柳滩村南至刘马庄西北14.4千米;东西经长43.2千米,最宽处东堤头村东至线河村西46.3千米。总面积478.48平方千米。
北辰地貌
北辰区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华北沉降带的东北部,次级结构为沧县隆起北段、冀中坳陷东北部。区内及邻近地区主要断裂有:天津北断裂,位于区境东部,从东堤头穿过,走向北东,倾向北西,长40多公里,为活动断裂。1976年唐山地震时,该断裂有活动。汉沟断裂,位于区域中北部,据1981年美国第二颗资料卫星多光谱扫描成像目视解译判读,胜芳--北仓(汉沟)断裂呈现反扭运动。潘庄北断裂和梅厂断裂,处于区境北部,走向北东,二者平行展布,第四纪以来有不同程度的活动。上述断裂带同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属于压扭性断裂,它们的产生与发育,控制着区境基底地形轮廓、层面分布、地震活动和地面沉降。
境域地势坦荡低平,西高东低,一般高程(黄海水准)0.04至5.46米,平均坡度1/5000;水库洼淀坑塘众多,星罗棋布;地下水位较高,地表为普通潮土、盐化潮土、潮湿土由西向东呈规律性分布。洼地多分布在东部刘快庄、芦新河、霍庄子附近及排污河(华北河以西地区,主要标高在1.5-2米)。
北辰区处于中国地壳强烈下沉地区,属于冲积平原和冲积海积平原区,是运永定河水系泛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永定河三角洲末端,为永定河、北运河下游冲积平原。西部以砂土砂壤质土为主,中部以轻壤、中壤质土为主,东部以重壤质土、粘土为主,区内平均标高相差仅五六米,为典型的平原地貌形态。
北辰气候
北辰区属北方长日照地区。年均晴天167.3天,日照2733.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2%。全年太阳总辐射为每平方厘米129.5千卡(1卡=4.184焦耳),生理辐射为每平方厘米63.5千卡,光能资源丰富。
北辰区气温变化除地理环境限制外,气团交替是主要支配因素。由于背靠欧亚大陆,面临太平洋,除夏季能得到海洋性气候调节,大部分时间被西北大陆气团所控制,表现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均气温12.10C。1983年最暖为13.10C,1969年最冷为10.50C。7月最热,月均26.20C,1997年7月最高为28.50C;1月最冷,月均零下4.40C,1977年1月最低为零下7.40C。气温年较差30.60C。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急剧,3至4月升温幅度最大,相差8.50C;10至11月降温幅度最大,相差8.70C。12月、1月、2月的月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其余各月均在零度以上。
北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0.40C,出现在1963年6月26日。极端最高气温多数年份在6月,少数年份在5月、7月、8月。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2.70C,出现在1966年2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多数年份在1月,少数年份在12月、2月、3月,一年中有5个月的极端最低气温在零度以下(11~3月),4月和10月在零度上下,5至9月在零度以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