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伟人

家乡区县: 江苏省仪征市

一、盛成

盛成先生是本世纪中国一位集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1899年2月6日,他出生于江苏仪征的一个家境没落的汉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代便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在光复南京的战役中,盛成被誉为“辛亥革命三童子”之一,并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褒奖和鼓励。
1914年,盛成考入上海震旦大学读法语预科。三年后,他考入长辛店京汉铁路车务见习所任职。在“五四”运动中,盛成与北大学生一起冲击东胶民巷,火烧赵家楼,后来他被推举为长辛店铁路工会的代表。在这次运动中,盛成与-、许德珩等学运领袖,结为亲密的战友。1919年年底,盛成满怀着寻求科学救国之道的理想,登上了“勒苏斯”号邮轮,开始充满艰辛的留法勤工俭学之旅。
他先进入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专科学校学习蚕桑学,后又转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和蒙彼利埃大学学习,并获得高等理学硕士学位。二十年代初,盛成加入了法国社会党,并参与创建了法国0,是该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凭借自己所具有的崇尚自由和热爱艺术的个性,很快又加入到超现实主义“达达”运动的波澜之中。
留法勤工俭学的岁月中,他不仅积极参加历次维护留法学生合法权益的斗争,而且以非凡的勇气投身于国际左翼进步组织的社会活动中。1927年,盛成应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邀请,出席了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妇女自由和平促进大会”。但是由于盛成的言行和思想与当时完全听命于苏共的法国0存在很多分歧,使得他最终告别了政治舞台。在一阵迷惘之后,他开始潜心于学术研究领域。
1928年,盛成应聘到巴黎大学主讲中国科学课程。在这段时间里,盛成深深地领悟到东西方思想相通之处,他独具慧眼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天下殊途而同归。”从此,这便成了盛成为之奋斗终生的最高理想目标。由此应运而生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母亲》,1928年在巴黎出版后立即震动法国文坛,西方报刊纷纷给予介绍和评述。诗人瓦雷里为该书撰写了一篇长达十六页的万言长序,盛赞这部作品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长期持有的偏见和误解。该书还得到著名作家纪德、罗曼·罗兰、萧伯纳、海明威、罗素等人的高度评价;并先后被译成英、德、西、荷、希伯莱等十六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三十年代初,盛成从海外载誉归来。他先后到北京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和兰州大学执教。抗战期间,他一度投笔从戎,担任过上海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武汉全国文艺界抗敌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1948年,盛成应聘到台湾大学担任教授,他一边从事教学,一边从事国学研究。由于思想进步他受到当局的-和校方的排斥。1965年,盛成脱离台湾来到美国。在美期间,他用英文写成《欧阳竟无传》。不久,盛成再度来到法国南部,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他的著作被收入法国中小学课本,同时还发行了由他本人亲自朗读的教学录音带。六十年代,他还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约请,把《老残游记》译成法文出版。
1978年10月,这位在海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几经周折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盛成先生归国后,长期在北京语言学院担任一级教授。八十年代,进入耄耋之年的盛成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马来语与汉藏语系的比较研究。1985年,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予这位“世纪老人”法兰西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以表彰他对中法文化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盛成,这位学贯中西、饱经沧桑的东方赤子,不仅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做出巨大贡献,而且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近百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他在历次社会变革与政治运动中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成为秉承“五四”传统,毕生追求自由民主思想、反对强权压迫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行动楷模。

二、第一位和亲公主——仪征刘细君
悲愁歌
作者:刘细君(西汉)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悲愁歌》被誉为“边塞第一诗”,作者刘细君 ,西汉江都国公主。西汉江都国范围约为今仪征、扬州、江都、高邮区域,刘细君祖陵——江都王刘非之墓,位于仪征市新集镇庙山村。
公元前122年前后,也就是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刘细君出生于江都国(约为今仪征、扬州、江都、高邮区域)。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遣张骞为中郎将出使乌孙。张骞奉命到达乌孙国后,受到隆重礼遇,武帝听了来使的陈述,同意联姻,并决定由堪此重任的江都公主刘细君出塞。
细君嫁给乌孙国后,随境入俗,加之她知识渊博,通情达理,深受宫廷内外的崇敬和爱戴。然而,一个年轻貌美的大公主,内心深处也不是没有人之常情的。特别是远离故土,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而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思乡之曲。她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据说,这首思乡之歌传到长安,连性格刚强的汉武帝也为之感动,他一方面常派使节携带锦绣帷帐、美味佳肴等物品前往乌孙慰问,一方面勉励她安心边塞,与昆莫和乌孙人民和睦相处,不负王命。然而按古代乌孙的风俗,国王死后,年轻的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妻。因此,昆莫决定,在他生前将细君嫁给继承他王位、年纪与细君相仿的孙子岑陬军须靡。这个不合汉家传统礼仪的决定,无疑使细君忐忑难决,她未立即表态,只是说:“容妾思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武帝,陈述昆莫的决定和自己的心情。武帝接书后,内心也很同情,为了国家西陲的安宁,他回信说:“望以国是为重,随从乌孙国俗,”收到武帝的回信,细君便向昆莫表态:“愿听安排。”结果在昆莫的主持下,细君与其孙岑陬军须靡举行了婚礼。不久,昆莫病故,军须靡继承王位,汉、乌两国友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细君和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少夫。公元前87年,细君病逝乌孙。
细君是汉家的一位公主,为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宁,她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后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纪念她,都是不为过分的。

三、黄质夫

黄质夫,1896-1963,仪征十二圩人。100年前,中国以千疮百孔的面目跨入了20世纪的大门。多难兴邦,无数志士仁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其中有一批与世纪同龄的仪征学人,高举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旗帜不懈奋斗。他们中有语言文学大师盛成,有社会学家马博庵,有心理学家吴南轩,有水利专家许心武,有化学家李方训、柳大钢,还有一位乡村师范教育的先驱黄质夫先生,当年与陶行知先生一样,是闪耀在乡师教育领域的明星。
伟大的五四运动过去仅几年,原来是一位农学家的黄质夫就去偏僻的苏北农村创办界首乡村师范学校。在荒凉的土地上,他带领老师、学生开垦种地,砌宿舍建校舍。学生在勤工俭学同时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迅速成长为有用之才。黄质夫走出了一条适合当时国情的、又快又好地培养农村师资人才的独特办学道路。之后,他又创办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主持浙江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他又排除万难,在贵州省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榕江县,创办了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开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乡村师资的先河。
20世纪初,只有黄质夫等少数人看清了改造中国的关键是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农村蕴含着强国富民的希望。后来,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黄质夫把国立贵州师范迁到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希望各民族的后生都用知识武装起来,筑起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今天,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首,仍对黄先生的远见卓识和艰苦创业的非凡决心赞叹不已。
黄质夫在乡村教育理论上有很多创新,又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学家,视升官发财为粪土,到最艰苦的地方帮助培养农家子弟,遭遇薪饷不济、战火连天的困境仍坚持办学,面对官僚特务加害、地痞-逼迫而不改初衷,在创业的路上披荆斩棘,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脚印。进入21世纪的仪征人民,在中国0领导下从事现代化建设大业,前辈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仍是我们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开拓科教新局面的宝贵财富。

四、厉以宁

厉以宁教授,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省仪征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留校任教。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厉以宁教授现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  厉以宁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这一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他的这一理论与政策主张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他的理论与政策主张促进了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可以说,他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  厉以宁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其中包括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最高奖)等。他曾多次被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演讲。

wangchuxin(2014-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