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善寺奇闻奇事之和尚与书生买马之事 

家乡区县: 河北省高碑店市

开善寺奇闻奇事之和尚与书生买马之事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总揽天下英雄,开科取士。一年正是大比之年,天下的举子坐轿的,骑马的,步行的,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向北京涌来。考期越来越近了,县城内住满了赶考的举子。一天已是日落西山,一位书生扬鞭催马匆匆来到城里。他东走西串,穿街过巷,问遍了所有的旅店、客栈,全部人满为患。书生焦急万分,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游荡着,希望能找到一个住处,哪怕是小一点,差一点也无所谓。转来转去来到城东北角,看到了开善寺。他眼前顿时一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下得马来上前拍打山门。不一会儿,一位小和尚打开了门,合掌当胸向书生打了个问讯,书生马上还礼,将贪赶路程投宿不着,希望在寺中借宿一夜的想法告诉了小和尚。小和尚不敢自作主张,回到寺里转告老方丈。  不 一会儿,老方丈出现在山门外。只见他身披袈裟,手拄禅杖,胸前挂着三十六颗佛珠,年龄在六十岁左右却步履轻松,精神十足。书生再次上前施礼,并向他说明来 意,老和尚双掌合十打了个稽首表示欢迎。就在二人行礼、还礼之间,老和尚扫了书生一眼。见来人十五、六岁的年纪,身高五尺开外,面似满月,目若秋水,一身素白色的文生打扮,满脸书卷之气。拴马桩上一匹火红的高头骏马,落日之下泛起红光,看头尾,看蹄碗,看架骨无疑是一匹宝马良驹。他满面春风,请书生到寺中歇息,书生一躬到地深表感谢,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老和尚前面带路,书生牵马在后面紧紧相随,过山门、前殿、中殿、后殿来到西跨院。他让书生把马拴到柏树上,然后引书生到自己的上房。天黑了下来,老方丈先茶后饭招待书生,吃过斋饭,小沙弥重上香茶,两人一边喝茶,一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越聊越投机,越聊性致越浓,大有相见恨晚的意味。一阵人喊马嘶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二人起身来到西跨院,但见红马引颈长啸,当初开门的小和尚躺在地上声嘶力竭地呼号。见到来人,马不叫了,人也不嚎了。小和尚爬起身来哭诉,他来喂马草料,马却对他又踢又咬。书生心中一怔,口中却忙安慰道“师父受惊了!此马性情暴烈,多有得罪!”看着小和尚一瘸一拐地走回禅房,两人也转回上房。小沙弥掌上灯火,换上热茶。二人重新落座后,老和尚拐弯抹角地向书生提出借马去看远方的朋友,保证快去快回用后奉还。书生心中一动,但仍不露声色,谈笑如故,挥洒自如,轻轻巧巧地回绝了老和尚的要求。老和尚心中非常失望,脸上变颜变色,但他仍不甘心,只好和盘托出自己的心思。他告诉书生自己非常喜欢那匹红马,愿以重金相买,恳请书生割爱相舍。书生一惊,不觉心中好笑。他先重新谢过老方丈留宿之恩,然后将与马长期相处,感情颇深,马以人为朋,人以马为友,无论多少金银都不愿卖与他人的想法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无奈,只好作罢。  二人一阵尴尬,书生非常巧妙地及时转到其他话题,谈来聊去,原来书生是老和尚童年时同窗好友之子。老和尚羞愧难当,连连向书生谢过;书生也知趣地托故告辞,到西厢房去休息。第二天早晨书生告辞启程,老和尚亲自相送至城北的七里铺,并赠送一百两白银做川资路费。他对书生叮嘱道:“贤侄!前途保重!但愿得科场如意,老衲恭候佳音!回转家中多多拜上令尊、令堂大人。千万、万千莫提买马之事!”至今,新城附近乃至整个新城县(今高碑店市)境内,仍把“莫提买马之事”做为忌讳某事或忌讳说某事的口头禅。 
chenziyan(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