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民间社火种类繁多,其节目皆具备各自的独立表现内容与表演形式。在近年来的元宵节社火活动中,这些各具特色、各有特点的民间民俗传统节目,象一颗颗闪光的翠珠而被组合、串连在佳节喜庆表演队伍的长龙之中,接受着来自不同地方宾客们的欣赏赞美与连声喝彩。
一、彩旗队
彩旗为清徐“社火”大型游行队伍组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分为素彩、花彩及标彩三种,标彩可标明参与村庄名目,花彩可写就诸多吉祥喜庆口号,素彩可分红、黄、绿、兰、紫等五种色调。彩旗编队可大可小,分别为8人、16人、32人等。
二、高跷队
高跷在清徐社火中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欢。明清时代,高跷一般是同“赛神”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即踩高跷之人全身扮装,脸戴面具,双脚绑着一尺多高的木棍,在游行队伍中伴随着锣声鼓点扭来扭去。民间喜庆色彩极为浓厚。
三、迎春锣鼓
清徐迎春锣鼓,特具传统。只有从事多年的民间艺人,才能敲出喜庆气氛与艺术水平。清徐迎春锣鼓一般都有其“曲牌”与“套子”。如“牛斗虎”、“将军令”、“大得胜”、“庆功宴”等等。迎春锣鼓中也含有钹、铙、唢呐等乐器。
四、龙舞
在清徐,龙舞也叫“搅龙灯”。明清时代,龙舞一般由5人组成,其龙骨由竹条扎制,外面用彩绢缠裹,龙身龙头需由民间艺人糊裱、绘制,方可色彩艳丽、形象逼真。民国以后,民间社火中的舞龙越做越长,舞龙之人越来越多、气势亦越来越为壮观。
五、狮舞
狮舞在清徐民间也叫“狮子滚绣球”,俗称太师、少师越滚越富。狮舞极具表演技巧,一个狮子需要两个具备武术根底的青年密切配合,才能表演的象模象样,受人喝彩。狮舞的表演外套非常华丽,在大锣大鼓的伴奏下,彩狮翻腾跳跃,摇头摆尾,喜庆性极强。
六、单人背棍
徐沟背棍早在明嘉靖年间即已萌芽,由祭神活动演变而来。单人背棍的模式为下面一个大人,背着上面一个孩子,大人和孩子在演出时皆需彩装。在乐队伴奏下,大人在下边扭,孩子在上面拜,极具民族戏剧艺术风情。
七、双人背棍与三人背棍
双人背棍、三人背棍都属徐沟背棍中的两个种类。所谓双人背棍,是一个大人肩上扛着两个小孩, 所谓三人背棍,是一个大人肩上扛着三个小孩。多人背棍特具民间故事性,多以《许仙送伞》、《打渔杀家》、《西厢记》、《凤仪亭》等故事情节出现。
八、桌棍
桌棍多为四人抬街头表演模式。之所谓桌棍,是用两根抬扛,将一张桌子绑在中间,并在桌上固定一组戏装人物故事,抬着在社火“行列”中游行表演。清朝末年,清徐“武社火”形式桌棍上的表演人物并不固定,一边抬着行进,桌子上的人物一边不断翻跟头,以搏得围观群众叫“好”连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