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中国在宋朝时已经盛行,清徐城却十五的元宵十六闹,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我们看到的清徐县城,属三城合一。它是由公元前514年创建的梗阳城、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在梗阳城北扩建的清源城、1972年在东湖东岸,清源城东门外再建的新城组合起来的总称。
趣话一:“黑十七”库内无火炮
清徐城正月十六最红火,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至今没人说的清楚。但是,清徐城里十六闹红火是从梗阳城永定街为中轴心,逐渐扩大范围的,多数人是有共识的。
民间相传,清徐城十五的元宵十六闹红火,是从梗阳城老街的商家和火药作坊先闹起来的。
清徐置县,始于春秋后期。《左传》载: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地为七县,其中梗阳县,即今之清徐;战国,梗阳属赵;秦时,梗阳属太原郡。
从唐代天祐年间(904-90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开始出现。到宋朝,一硝(火硝)、二磺(硫磺)、三木炭制成的火药,较多地用于民间。清徐人较早、较多地制造火药,用于生产,开山炸石、开矿炸煤;用于生活,制做焰火、炮仗;民间传承很多。到1954年,清徐城内还有火药生产者6户、组成12人的五三火药社,当年生产火药106吨。
清徐城内永定街、西门坡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焰火鞭炮经营店和火药作坊也都集中在这一带。每到冬季,商家和作坊都要大量自制焰火、炮仗或购进花炮,准备春节前后的货源。从腊月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焰火、炮仗生意就集中在这一时段。那时,制作焰火炮仗的主要原料火硝均属土制硝,一般不能存放过夏天。如经过炎热的夏天和秋雨的潮湿,土制硝就会失效,火炮大都就放不响了。因此,商家、火药作坊一过完正月十五把所有剩余的火炮都要处理掉。
商家和作坊年年如此,岁岁正月十六火炮响起,这样时间一长,就延续下来了。清徐城过元宵节,一般集中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但是最火爆的大高潮是正月十六,这已经成为清徐城的习俗了。
正月十六的红火闹完后,大家就开始安心各务其职。在清徐老城有“黑十七”的说法,这话流传时间很长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