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掌”和“洒金红”

家乡区县: 山西省清徐县

打算写此文久矣,但总觉此事无关大碍。仔细想想,又觉不妥。国家民族,文字文化,亦非小事。
近日有人送我一册《太原市民手册》,其中写到清徐名特产时,“洒金红”杏,也写作“沙金红”;“罐掌”也写作“灌肠”。更激起我“考究”这两个词的想法。
清源的“洒金红杏”是因为它成熟期,就像在红色上洒了金。大部分是金黄色,只留了局部一些红色,极其鲜亮。老辈清源人都叫“洒金红”,而不叫“沙金红”。把“洒金红”写作“沙金红”,一听就觉不对味。《手册》文云:仁义村有一片沙地的杏,特别好吃,所以就叫沙金红,其实谬也。我问过仁义村老农,概无此说。大约是主观文人套用了磨盘地的葡萄好吃的说法推论出的结论。应该是洒金,不是沙金。
至于“灌肠”就更离谱了,肠是猪羊等动物之消化吸收器官,怎么就与荞面“罐掌”搭界了。“灌肠”是什么意思?老年人在腊月,自制肉食。买回下水,将肠子洗净,剁些肉末,以粉面、藕丝、葱姜蒜、调料调匀,灌入肠中,扎住蒸熟,供过年食用。那玩意儿叫灌肠。有些像现在大为流行的火腿肠。怎么能把荞面“罐掌”写作“灌肠”呢?
“荞面罐掌”是以荞面先拧成较稠的面团,然后慢慢往里掺水,用手掌掌匀。直到稀释成较稠的浆汁。能用勺子舀起倾倒为止。再盛到一个个瓦质的直径约6公分,高约4到5公分的敞口罐罐里,放在大蒸锅里蒸熟。调面渣时,其中放一些料面和盐。一则味香,二则更筋。因为制作过程是如此,经过手掌和面、掌面,又在罐罐里蒸熟,所以就叫“罐掌”。
凡清徐人,都不会把“罐掌”说成“灌肠”。
把“洒金红”和“罐掌”误写为“沙金红”和“灌肠”大约是本乡人草率为之。细究其根,为搞清楚县内的特产源流,规范其文字,尚有必要,故为此短文。
至于外地人写别写错,大约也是依据粗心的清徐人写错了。读者读君,如认为此事有些在理,请也将两词写作“洒金红”和“罐掌”。若有异议,欢迎相互磋商探讨,以规范准确使用汉字。

傻瓜(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