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龙光阁1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明崇祯八年(1635),思宗朱由检调朱大典总督漕运,驻节淮安。朱大典字延之,浙江金华人,《明史》有传。他到职的第二年(1636)就建起了龙光阁。《重修山阳县志》卷五“职官”说他“在淮振厉风纪,扶植士气,建城外龙光阁以壮形势。”又同书卷二“建置”:龙光阁在“南门护城岗上,明漕抚朱大典建造,以壮文峰,其门西向,与西北文通塔相应。”
入清以后,漕督辽左蔡士英(原籍宿迁)于顺治十二年(1655)及康熙初年(1662)漕督大兴林起龙先后各修葺一次。《县志》说“后改门南向,顿失旧观。”门改向南,当在二人维修时。到了康熙年间,即已倾圮无存。
淮人张养重曾写了一首七律《登龙光阁》:
危栏面面玉玲珑,俯瞷层城气概雄。
万堞参差迷近远,两河喷荡失西东。
谁家砧响凉风外,有客帆飞入叶中。
我记阁成犹弱冠,前贤高宴坐晴空。
张养重字斗瞻,别号椰冠道人,明末秀才,入清不试,自愿作为“落芨诸生”,因号“虞山逸民”,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已(1617)。按其诗“我记阁成犹弱冠”,“弱冠”是二十岁,张养重二十岁时正是崇祯九年(1636)朱大典建造龙光阁之时。当时说的是以振文风,其实朱大典是带兵的武官,深明韬略,当明末农民起义军纷起之时,建筑此阁,必然具有军事上的作用。他深知百姓怯于战争,故意示人以暇,作镇静雍容之势,招邀宾客,觞咏流连,因此有“前贤高宴坐晴空”之句,可以想见当时之盛,题咏之多,可惜留传至今的诗篇寥若晨星。
另一首七律是马骏的《岁杪与友人登龙光阁》:
驴背归来已夕阳,俯巡阁道野天荒。
满湖冰雪寒飞白,四野沙尘晚射黄。
财赋东南留巨镇,郊坛今古在高岗。
云烟过眼成千载,得与吾徒清啸长。
马骏是康熙八年(1669)举人(生卒无可考),他登临此阁,大约总在康熙前期。此后在雍正、乾隆两代的七十余年中,则寂然无闻。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经过淮安时对漂母祠堂、韩侯钓台都有题咏,就是没有提到龙光阁。
嘉庆六年(1801)淮安汪廷珍(1757-1827)回里时,约了一位识得风水的季惇大同来,周览淮安的形胜,认为龙光阁急宜修复。但工程巨大,未能实现。此后又经三十余年,汪廷珍已经逝世,他的学生李宗昉(1779-1846)于道光十四年(1834)回淮扫墓时,又同乡人提及修复龙光阁事,也未能如愿。直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族英雄关天培在虎门抵抗侵略殉难后,淮安亦因战备需要,修缮城垣,经管人员何锦、丁晏(1794-1875)等以修城余款及用剩的建筑材料,并得到当时地方官员的支持,遂于道光二十三年(i843)四月在原址动工兴建,至同年九月竣工。当时李宗昉在北京听到很高兴,亲笔书写“龙光阁”三字巨额,又撰了一篇《重建龙光阁记》附记修城官绅题名,刻石(高约二尺,长约四尺)两块嵌置在阁下壁上。因为叙述不详,又由丁晏撰写一文(附录于后)以纪其事,刻入《石亭记事》,今尚流传。
新阁门仍向西北与文峰塔遥遥相对。阁之左方并建上下厅屋,上厅朝南,中悬“聚星堂”巨匾,为著名书法家周寅(木斋)(1786-1848)所书;下悬“礼门悬规,义路植矩;讲求道德,吟咏诗书。”这副楹联为萧山书法家汤金钊所书。接连东首有一暖房,中置几榻,壁上悬有古琴,为游客休息之所。内悬一联:“於半城半郭之中;有一咏一觞之趣。”为吴江诗人郭麟所书。下厅奉朱大典牌位,上悬程矞采书“一门忠孝”匾额,旁悬丁晏联云“毓德淮南,桂树丛中培世泽;督师江左,梅花岭上配忠魂。”左侧有何锦之子何其杰的“长生禄位牌”。何其杰(1832-1895)曾于光绪四年(1878)捐献田亩,勒石纪事:《重修龙光阁并捐置田亩记》。文生周贤所书,碑高约八尺,阔约四尺,碑早已不存。厅屋东西皆有走廓,西廊有月洞门。门外小院内有僧舍及厨房三间,中有后门出入,上有“龙光精舍”四字篆书。正门经常不开,门楣有“龙跃天衢”四字,为淮安知府满人福懋所书。
阁在正门之内,上有魁星塑像,旁有圉人牵马,中层祀文昌木主,丁晏亦有联云:“旋斗运输,乃服文德;握珠怀玉,生育贤才。”上层窗外悬李宗昉书“龙光阁”三字巨额,中层窗外悬淮安知府新建曹联桂书“大魁天下”四字巨额,下面屏风上为孔子六十九世孙孔继涑书“大学之道”一章。

微风四叶1(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