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1871--1964),字桂莘、号蠖园,贵州开州籍(今开阳县)。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7月授任朱启钤为交通部总长,1913年兼代国务总理,7月内阁改组,转任内务部总长。后朱启钤退出政界。从此致力于经济活动和古建筑研究。1919年2月,徐世昌总统派朱为北方代表与南方政府在上海举行南北和议。1921年法巴黎大学授予朱启钤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朱创立“中国营造学”,并著有中国古建筑重要文献《哲匠录》,出版了30多种有关古建筑专著(其中有《贵阳甲秀楼建筑调查纪略》)。1929年改中国营造学会为中国营造学社并任社长,下设法式部、文献部。法式部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工作,文献部由刘敦桢主持工作。在任内务总长期间,曾辟北京社稷坛为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又组织北戴河海滨的建设与开发。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派章文晋(外交部副部长)到上海将名宿朱启钤接至北京,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二、三届政协委员等职,并担任北京城多处修善工作顾问,曾参与扩建天安门工程设计等工作。1964年2月,朱启钤先生逝世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其遗体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82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又将朱氏生前居住的东四八条住宅定为“朱启钤先生故居”,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朱启钤被收入《中国的近代名人录》。朱启钤在建筑学上主要贡献有四:一是开拓了我国建筑史的科研领域,创建了我国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分支——中国古建筑史;二是为中国古建筑史的研究、教学和古建筑的保护、设计、施工等工作培养了一批人才;三是在中国建筑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四是树立了保护文物的观念,摒弃“折旧建新”思想,确立了“修旧如旧”的新观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