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1507-1560)字伯生,一字伯载,号十洲,是淮安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并且是一位抗倭民族英雄。嘉靖38年(1559),他因母亲去世在家守孝,看到倭寇屡次入侵,蹂躏祖国大地,自发地散去自己的家资,募集民兵“自教练之”,抗击外侮。因为打仗时“官兵且却”,而他则“亲当矢石”,屡打胜仗,人们便亲切地称他的军队为“状元兵”。状元楼与埋倭墩都是与他抗倭有关的古迹。
淮安城区与状元沈坤有关的遗迹有三处,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2“建置”记载:“状元楼坊,为沈坤立”(在新城),“状元坊(在竹巷)为沈坤立”,“状元里街东起新城城根,西止姜桥,中名竹巷。”
状元楼本有二处,一在竹巷,一在新城南门。竹巷状元楼,本沈坤故居。山西盐商阎氏原住在这条街上沈宅附近,其后裔著名朴学大师阎若璩、阎咏父子均在此住过。陈其年《四六集·赠送阎梓勤二十初度》诗自注云:“梓勤(阎咏字)居淮之竹巷状元里。案今竹巷状元楼西首之巷,名阎家过道,即百诗先生父子故里也。”(转引自张穆《阎若璩年谱》卷一)阎咏《左汾近稿》在明大学士丘溶《过山阳》诗“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句后注云:“西湖嘴在运河东岸,距余家状元里仅二百步。余尝笑此谓成、弘之西湖耳。”(引同上)后来沈坤的故宅易主,为安徽盐商程氏所得。李元庚《河下园亭记·可继轩》云:“(可继轩)程眷谷先生宅,在梅家巷头……相传是宅为沈祭酒故居。”原有自注:“见《枣花楼诗集》”宅门以内,前为“斯美堂”,向东八角门内,面南者为“策竹堂”,后为“兼山堂”,再后为“新厅”,又后曰“听汲轩”,旁即“可继轩”。兼山堂后有楼,其裔孙禹韭得龄题曰“枣花楼”,所著诗集即以楼名。程得龄《与九湘舟茂才》诗序云:“余祖居在竹巷中,相传为明祭酒沈伯生坤故宅。巷东旧有楼,俗呼‘状元楼’,久圮。甲戌(嘉庆19年,1814)夏,重加修葺。”
这座状元楼是明代就有的,还是后来改建的,现在说不清楚。王天池《沈十洲先生垂永录·城外状元楼》云:“竹巷之状元楼未载志乘,惟康熙22年邑人胡天放先生所撰《魁星楼记》有云:‘与状元里楼、广惠楼相为犄角’,可见此楼创建尚在魁星楼之先。殆状元卒后,里人思其功,恤其冤,即建楼里门以表之欤?胡先生所撰《记》勒石魁星楼下,可为确据,惜倡造岁月无易恸耳。”按此推测,是楼当建自明代。王天池又云:“嗣游阜邑,于友人废书中得诗草四纸,系杂录前明及国初人游观咏物之作。诗多散见各书,惟北沙陈守让诗五首有关吾乡文献,亟录而存之。题为《淮上元夕》,其第四章云:‘是处危楼俯列城,九寰如镜久时清。登临不作筹边想,箫鼓声醉太平平。’自注云:‘城外里中各楼,均备倭时所建,昼以瞭望,夜以警察。今恬熙日久,用以游观,灯炬蝉联,歌管喧咽,足为太平盛事。’谨按,注言城外各楼均状元团练乡兵时创造;状元里楼逼近里门,更必状元所缔造。状元卒后,里人思其功,即备倭之楼以祀剿倭之先哲,无可疑者。胡先生《记》中有‘相为犄角’及‘击柝相闻’语也。”按此记载,此不仅为沈坤故宅,而且还是当年御倭的军事工事之一。另有记载说,当时称此为“御倭屯瞭所”。
河下状元楼历尽沧桑,几经维修。李元庚《梓里待徵录》上卷“状元楼”条云:“相传为前明沈祭酒先生读书处,里人即于此设栗位祀之。道光初年,楼欲圮,邻人遂毁去。嗣程君道南捐赀购木四作柱,上覆以瓦。适程君物故,工遂止。咸丰壬子(1852),王君月航天池、殷君沚南自芳、程君秀峰锺、答卷君训忠德基、吴君澹泉兆登诸君子,募赀修复之。始则于每岁3月12日一祭,是日为先生诞日(按当为忌日)。后改为春秋二祭,合乎祀典。”当时他们不但修了状元楼,而且还将有关沈坤的资料编成一本《沈十洲状元楼垂永录》,而出资修建状元楼的人及其出资金额,全部附录于该书之后。状元楼修好以后,他们绘制沈坤像供奉其中,按时祭祀,还曾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倚马成文,上马杀贼;国子师表,天子门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