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在沈生日时,他们经官府同意,开始用乡贤礼仪来祭祀。
这一年,人们还在湖心寺侧发现了沈坤于明嘉靖25年所撰《漕抚王公遗爱碑》。原碑当年立在湖心寺旁的王公祠内。后黄河泛滥,王公祠被水冲垮淤没,石碑不知去向。这次重修状元楼时,被农民从运河中发现。予是,便被移置到新修的状元楼中。民国23、24年此碑被当时驻军弄到灵惠桥码头,石碑半在桥堍,半在小河码头。石碑今已残缺,残石存市博物馆。
河下状元楼面南,可以眺望萧湖和运河风光。王天池《沈十洲先生垂永录·状元楼余事》云:“楼南有窗,直向状元里巷。凭窗南望,正当运堤小坝。东偏堤外,帆樯林立,小车轣辘,行旅肩摩。以及云树苍茫,万家烟火,荻庄紫藤,俱历历如绘。”他准备绘制一幅“沈楼帆影图”,作为河下风景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淮安时,尽毁沈坤抗倭遗迹。河下状元楼首当其冲,自此一直未有恢复。
新城状元楼即新城南门楼,为沈坤早年读书处。沈坤抗倭被诬瘐死,人们为了怀念他的抗倭功绩,便将他原来读书的住处修好,也取名状元楼。吴玉搢《山阳志遗》云:“新城……南门楼名状元楼,以卫人沈十洲大魁天下。旧有邑人熊斗阳所书‘状元楼’额。楼圮,额遂不存。”乾隆《山阳县志·建置》云:“旧传新城南门为祭酒沈坤读书处,楼上有‘状元楼’匾,为邑人熊斗阳署书。”熊斗阳是淮安书法家,字写得很好。《续山阳诗征》转引倪启运《山阳旧事》云:“神宗时,有熊斗阳善书,如西门内‘何天之衙’、天妃宫之‘君子堂’、新城南门之‘状元楼’皆庄重有丰神。”新城状元楼早毁圮,加之城市改造,城墙拆毁,遗迹已无法寻觅了。
埋倭墩,一名埋倭山,在淮安顺河乡境内。这是当年大胜倭寇的地方。
嘉靖38年(1559)4月,倭寇由吴淞流窜南通狼山,北犯淮安,惨杀平民无算。内有一酋,身长9尺,头大如瓮,手挥双刀,骁勇异常。官兵大河卫萧指挥、苏千户与之作战,皆败死阵前。后来状元兵增援上来,终于打退倭寇。其中有一支倭寇向淮安城西逃走,沈坤率状元兵紧追不放,一直追到金牛墩,终于将这股倭寇消灭。倭寇退据庙湾,复又向淮安窜犯,淮安全城官兵、百姓都非常恐慌,所有城门都日夜关闭。当时李遂的人马有5万7千余人,分成17个大营,李遂的儿子李材也在军营中,另募兵勇3千,加上沈坤的状元兵,力量是很强大的。只是官兵庸碌无能,临阵发慌,所以不容易打胜仗。沈坤提出一个建议:倭寇由东面来犯,必从姚家荡(今顺河乡境内官路、丁姚、胡宋三村地)经过,在那里打一个伏击战,定能一举全歼倭寇。李遂很赞成这个意见,立即与沈坤研究作战计划,分兵悄悄地埋伏予姚家荡的各个隘口,形成一个很大的口袋阵。4月19日倭寇果进入姚家荡伏击圈,从寅时战到申时,斩杀倭寇478人。倭寇退到姚庄,我军纵火焚庄,又杀贼270余人。倭寇又逃往陈庄,复追赶斩杀74人,余倭退守庙湾而去。海道副使刘景韶督兵追击,水陆兵四面环攻庙湾,通政使唐顺之参加督战,李遂又留下胡宗宪招募的山东兵2500人参战。几方面的人马合围作战,终于在5月24日夜全歼余倭,江北倭患从此平定下来了。
抗倭战争胜利结束以后,沈坤将姚家荡战场的倭寇尸体弄到一起,挖了一个个深坑进行集中掩埋。上面筑起高墩,名之曰“埋倭墩”。形似小山,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埋倭山”,遗址在今顺河乡丁姚村第5组。后来那里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因而将一部分切到渠南复兴乡墩郎村境内。埋倭墩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好欺侮的,凡是侵略我国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