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城今昔1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淮安城是古代运河线上的一座重要城市、军事重地。经过历代的修葺,淮安城形成了其独特的城市结构,一度有“铁打的淮城”之谓。明《永乐大典》的主纂、大诗人姚广孝曾写诗赞之为:“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可见淮安城地埋位置的重要和造型之壮美。
(一)
古代淮城的形成,得从吴王夫差说起。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统兵伐齐,为解决运兵屯饷的问题,从邗城起引长江水,出射阳湖后向西北折向淮滨,止末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邗沟。因“沟水高,淮水低”,因而舟船至末口无法入淮。于是夫差命士卒“筑堰于北辰”①车坝入淮。后过往客商南来北往,均在此盘坝入淮,使得当地的经济、人口、市容得到逐步的发展。到了秦汉之际,此处已形成为一个大邑。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射阳县,当时淮安县的前身山阳县(包括北辰堰)为其境内的一个大镇。东晋时始分立山阳郡,山阳县与射阳县并立。晋哀帝隆和二年(363)十二月庾希镇山阳②,可见当时山阳已是一座城了。东晋义熙二年(406)诸葛长民从青州调任来镇守山阳’,曾曰:“此蕃十载,衅故相袭,城池崩毁,不闻鸡犬,抄掠滋甚,乃还镇京口”③,可见在这之前,山阳就已是一个城池了。东晋义熙七年(411)设山阳郡时,此处就成为山阳郡、县的治所了。后射阳县被废,山阳便兼有其境。
隋唐时期,改变了山阳郡的建制,把郡改为州。隋开皇十二年(592)“置楚州”,唐武德八年(625)再次定名楚州④。唐上元二年(675)对楚州城进行了一次修葺,又于唐大中十四年(860)进行了局部维修,重修南门,包以砖壁,并建城楼,御史中丞李苟为此撰写了“修楚州城南门记”⑤。大诗人自居易在《赠楚州郭使君》一诗中描绘了当时淮安城的状况:“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当家美事推身上,何啻林宗与细候。”中唐时期的诗人,淮安人赵嘏在其《忆山阳》诗中亦描绘了自己的居宅所在,和当时淮城的优美景色:“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陂连,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城凝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到了宋代,因“宋金交争,此为重镇”⑥,对楚州城的营建较以前就重视多了。北宋大诗人、淮安人张耒(字文潜,号柯山)在《楚城晓望》一诗中曾描绘了当时淮城的景象:“鼓角凌虚雉堞牢,晚天如鉴绝秋毫,山川摇落霜华重,风日清明雁字高”。但由于南宋封建王朝的腐败,国力日衰,这时,楚州水利失修,土地荒芜,连年歉收,人民处在水火之中,当时的楚州城也就显得十分孤寂荒凉。此时郡守“吴曦与都统刘超合谋,欲彻城移他所”。通判李大性(字伯和,四会人,孝宗朝通判楚州)谓“楚城实晋……所筑,最坚,奈何以脆薄易坚厚乎,力持不可,城得不移”⑦。守臣陈敏(字元公,石城人,宋孝宗乾道年间以武锋军都统制兼知楚州)言:“楚州为南北襟喉,(宋金)彼此必争之地,长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渦颍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运河耳,北入舟褴自五河而下,将谋渡江非得楚州运河无缘得达”,“今欲守其地,宜先修楚州城池。”予是他将楚州城“重加修葺”,于土城内外抹上石灰,加以保护,“北使过,观其雉堞坚新,号银铸城”。由于宋时楚州城为土筑,因而于“嘉定初复圯”⑧。嘉定九年(1216)郡守应纯之(永庆人)和郡守赵仲两次对城池进行“填塞洼坎,浚池,泄水”,从而使得“城益完固”⑨。
到了元代,对淮城的修葺,则表现为十分松懈,使得淮安城呈现出一种破败荒芜的景象,元代诗人吴师道在《中秋泊淮安望张仲平举助教不至》一诗中写道:“中秋淮浦月,谁共好开怀?看月坐复坐,可人来不来,独谣惭短思,多病负深怀;梦见芜城路,吹箫拥醉回。”由于淮城的荒芜,诗人也触景生情了。只是到了元至正年间,“江淮兵乱”,守臣才“因土城之旧,稍加补筑、防守”⑩。因旧城的残破,元末将领张士诚的部将史文炳镇守淮城时,于“旧城一里许”另建了新城。这是因为:一、旧城毁掉重建,工程量大;将旧城彻底修葺,工程亦很艰巨。建新城,坚固易守。二、元代在北京建大都为首都,为了漕运南方的贡赋米粮,曾疏通了南北大运河。当时的运河是经旧城北面的北辰堰之末口,盘五坝北接淮河,使得当时北辰堰一带工商业者和南来北往的客商集聚,市井繁荣。因此,史文炳“在旧城北里许”,“筑土城临淮”⑾,这就是新城。
明请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空前强化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城市空前发展的时期。由于淮安东临黄海,西接江淮平原,北有淮泗两条大河,西南有白马湖,东南有射阳湖,古邗沟(大运河)临城而过,境内虽没有高山峻岭,却能控制南北交通和东西往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明清时期在淮安设立了漕运督院,统管全国的漕运。所以,淮安的历任郡守都非常重视对淮城的建造,多次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明初对淮安旧城进行了“增修,包以砖壁,周置楼橹”⑿,正德十三年(1518)漕抚丛兰(字廷秀,文登人,进士)和知府薛鎏(魏县人,进士)重新对淮城进行了修缮。隆庆年间(1567-1572)漕抚王宗沐(字新浦,临海人,进士)建西门城楼,“额曰望远”。万历三十三年(1605)“倭乱,边海戒严”,为防倭寇,府事推官曹于汴(字真子,安邑人,进士)“添建敌台四座”⒀。崇桢年间漕抚朱大典(字未孩,金华人)遍修三城。清代康熙初漕督林起龙(字北海,大兴人,进士)“修缮城池,增治楼橹”⒁。漕督邵甘、董讷又分别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重建了西门城楼和南门城楼。乾隆六年(1736)由督抚题准,一次就“发银四千余两,饬(山阳)知县沈光增(秀水人)承修”⒂。乾隆九年(1744)山阳知县金秉祚(字琢章,号漳山,锺祥人)“清帑修理三城墙垣”,“于各门添兵堡营房”。道光年间漕督周天爵(东阿人,进士)“建西、南二城楼”,“新建炮台二,重建过街楼四”,“及东、北二城楼”,并增建了“北城圈”。咸丰、同治年间又加以修补,并于“东城建敌楼一所”⒃,同治十二年(1873)漕督文彬又重建了西门楼,对旧城进行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修缮。
新城为元末史文炳守淮时所筑,原为土城,明洪武十年(1377)指挥时禹“取宝应废城砖石筑之”。永乐二十一年(1423)又进行了“增筑,门上建楼”。正德二年(1507)总兵郭韦宏(合肥人)、隆庆五年(1571)知府陈文烛分别对新城加以修葺。万历二十三年(1595)府事推官曹于汴又“添设敌台四座”。清乾隆十一年(1746)督抚题准一次就“发帑银二万五千七百余两”,由山阳知县金秉柞“承修,里墙戗土,加帮宽厚”,修好了新城,“亦旧城辅车之助也”⒄。
新旧二城之间,“本为运道”,“皆昔粮船屯集之所”⒅,因黄河北涉,运道改由城西,此处逐渐淤塞,多为湖泊之地。明嘉靖年间,日本海盗猖獗,两次侵扰淮安。嘉靖三十九年(1560)“漕运都御史章焕(吴县人)奏准建造”⒆,由“旧城东北隅接新城东南隅”,由“旧城西北隅接新城西南隅”⒇,联贯了新旧二城,这就是联城,俗称夹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倭寇屡犯,漕抚李戴(字仁夫,延津人,进士)将联城“加高厚”。二十三年(1595)府事推官曹于汴又“添设敌台四座”[21]清乾隆九年(1744)督抚题准“发银六千八百余两”,由知县金秉祚承修。明万历己酉年(1609)举人张泰独(一作莲烛)在《远心园怀古》一诗中写出了当时联城的景象。诗曰:“东北隅通万斛舟,居人鳞集纸房头。筑城改运成荒圃,辟地为园得倚楼。伍祖祠联水月寺,射阳湖接菊花沟。无边陈迹俱难问,惟有听鹂载酒游。”
联城的建造,使得淮安的旧城、新城、联城连为一体,这种三城并列的格局在我国建城史上是不多的。淮安城建造如此规模,历经数代,建城所用的城砖也属于各个不同的朝代,共达七十余种,至此,古代淮城的规模也就达到了它发展史上的顶峰。

微风四叶1(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