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邗沟及隋代大运河的开凿,使淮安成为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和控制江淮平原的军事重镇。清代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多次经过淮安,写了许多描写淮安的诗篇,他在诗中写道:“汉淮阴是晋山阳”,“始营猷忆晋,重筑更传张,滨运接南北,临淮谨御防”;“郡城临清淮,蜿蜓耸堞雉。土堤与城齐,一线柬流水”;“南北咽喉扼,城郭不可改”。道明淮城的状况和地理位置的重要。
历史上的淮安城,由老城、新城,通过夹城联结而成,三城并联,构造独特。三城周总长约17华里,折合公里计算,淮安城内的面积约四平方公里。
老城“周长十一里,高三十尺”,原有城门五座。“东曰观风,南曰迎远,西曰望云,北曰朝宗”,在西门稍北一些“旧有门曰清风,元兵渡淮时,守臣孙虎臣塞之”[22],后来东城门更名曰瞻岱门,南城门更名曰迎薰门,西城门更名曰庆成门、北城门更名曰承恩门。四城门匾额皆为清代书法家周木斋(1785-1847)所书。“四门皆有子城”,旨在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城上大楼四痤,角楼三座,窝铺五十三座,雉堞二千九百六十垛”。
老城内街道坊巷的布局是中国封建时代城市街道坊巷布局的标准格式。明清时期,漕运督院在淮城的正中心,以显示封建体制的尊荣,在它的门前是一条从青龙桥至西长街的东西大街,叫漕院前街,后来西段名为响铺街,东段名为院东街,现名为镇淮楼东、西路。接漕部前街西头从西长街往西至西门为西门街。东门街,则是自东门而西经过淮安府衙门前直抵西城墙的东西大街,现名为东门大街。县前街,在山阳县衙前,东自东长街,西至城隅,现名为县东街和县西街。中长街,自南门至北门贯穿全城,它的南端自南门穿过谯楼(镇淮楼)直至漕运督院门前,就是现今的南门大街;中段自漕运督院稍西向北为上坂街;北端自上坂街北的府市口直至北门称北门大街,现今直至新城的礼字坝,均名为北门大街。在中长街的东西两侧,又辟两条南北干道,称为东长街和西长街。这样南北三条,东西三条干道,把淮安旧城分成了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这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对城市发展的特殊影响的具体表现。
新城周长“七里零二十丈,高二丈八尺,东西径三百二十六丈,南北三百三十四丈”,有城门五座,“东曰望洋,西曰览远,南曰迎薰,北曰洪极,门各有楼”,在大北门的西边有小北门,叫戴辰门,东西有子城,有角楼四座,“窝铺四十八座、雉堞千二百垛”。联城在新旧二城之间,“东长二百五十六丈三尺”,“西长二百二十五丈五尺”,“城高一丈四五尺不等,后加高六七尺,加厚四五尺,城楼大小四座”,东南城门曰天衙门,东北城门曰阜成门,久塞,西南城门曰天成门,西北城门亦曰天衢门,“雉堞六百二十垛”[23]。
三城共有水关九处,旧城有三处,西水关在西门南面,现名为矶心闸,“旧通舟楫,可达西湖(即管家湖)”,自咀代嘉靖年间,“运道改由城西,始即其处建响水闸,引运水入城”。旧城北水关在北门稍西处,可通小舟。旧有石槽五层,可以下板,以防水患和盗贼。在旧城东南隅的水关叫巽关,明天启年间知府宋祖舜(东平人,进士)采士民公议开凿,“引宝带河水入城,明末堵闭”。后在清代雍正四年(1726)漕院张大有(邰阳人,进士)始行开放,新城水关有二处,北水关即古末口,“自北辰堰筑而末口变为石闸,自新城筑而石闸变为北水关”@;新城南门西面为南水关。联城旧有水关四个,其东南水关亦曰巽关,在清同治以前就已塞了。
淮城城内的河渠旧有两条,一条叫市河,一条叫文渠,现今通称为文渠,是贯串旧城、联城、新城的城内河流。原分别由响水闸(旧西水关)引运河水入城和由旧城巽关引宝带河水入城。现只是由西水关矾心闸(响水闸、鸡心闸)引运河水入城,分别出旧城北水关,由联城入新城,出新城而后东入涧河;出巽关经龙光闸也入涧河。
水关和河渠在淮安城市发展史上曾起着重大的作用,它引运河水,流贯城内四方,使三城可以“内外通舟,泄三城水”。因此被称为“一郡风气,血脉所关”[2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