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城今昔3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三)
在群雄逐鹿的动乱时代,淮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些都和淮安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城市结构分不开。
淮安城三城并列,构造独特,除有坚固的城墙外,还因为它有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淮城位于中心,能屯兵储粮,便于长期坚守,在淮城的外围不仅有宽深的护城濠河、高耸的护城岗,而且又在河下、河北、下关、龙光阁、运河东堤等处筑有围砦,因此淮城坚不可摧。
三城总濠于明代始建。明以前旧城是以自然河流、湖泊和运河作为城濠。明洪武以前,淮城“北枕黄河,西凭湖水,运河自南而东而北行于新旧二城之间,故黄、湖、运皆城壕也”[26]。后来由于新城和联城的兴建,三城联为一体了,旧城东北和新城北面没有城濠,于是在明万历年间“重加开浚”城东北濠河。明崇祯四年(1631)漕抚李待问(字葵孺,南海人)牵头由“道府而下”各级官府“醵金助役”,共用银二千三百余两,“浚旧城东门外濠河”,“开新城北门外濠河”,“三城水势,始得环绕”[27]。三城濠河“总长两千四百四十二丈五尺,口阔四丈,底宽一丈五尺,深一丈二尺,共设吊桥三座”[28]。这条城壕在明清两代始终发挥着护城的重要作用。
明清两代,除了沿城周围挑浚濠河外,又在旧城“东南数十步”,“迤逦而北”修造了护城长堤,史称“护城岗”。从明朝隆庆年间漕抚王宗汴(字新甫,临海人)“因此地势本高,加筑长堤护城”[29],到清朝道光年间,多次重修,“以防淮黄泛滥”。明崇祯二年(1636)漕抚朱大典又在南门护城岗上“建龙光阁”,以壮文峰,其门西向,与西北文通塔相应。由于护城岗对淮城起着保护作用,从明清两代,直到民国年间还有人记颂它的历史功绩:“曲曲护城岗,淮黄水患防,逶迤南北亘,杰阁镇龙光”[30]。
据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咏淮纪略》记载,为了加强淮城的防御能力,在新城初建时,在新城东门外开挖了一条藏军洞,“从地下直达柳浦湾,去城三十里”。以备战时藏军之用,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围砦则为“并小村为大村,筑垒距守”,“凭险筑砦”。在淮城周围的围砦有:一是“西门外长围”,“筑于运河东堤,南起下一铺(今城南粮库附近),北至北角楼”;二是新城东北角,“城东下关围”;三是“旧城南环龙光阁”[31],城东南门围;四是河北围(在今板闸镇河北居委会和河北村);五是河下围(在今淮城镇河下居委会)。传说城里与围砦之间有暗沟相通,可以秘密运动兵力,打击敌人。将领们在城中可综观形势,指挥作战。当敌攻打围砦时,主城可以支援围砦,当敌进攻主城时,外围砦可以阻击,相互依托,既有灵活性,又具有机动性,能仲能缩,亦张亦弛,加之城外四周有河湖障碍,因此淮城坚不可摧,享有“铁打的淮城”之美誉。

微风四叶1(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