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隶属于湖南省娄底市,地处北纬27°31'-28°14,东径110°45′-111°41′,位于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辖区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人口140万(2012年)。境内多为山丘盆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新化是重点林区县,矿产资源有煤、硅、钨、砷、石墨、锡、铅、锌、铜、锑、镁、黄金、高岭土和石灰石等。名胜古迹有梯田王国紫鹊界梯田、上梅镇的北塔,洋溪镇的文昌阁,大熊山森林公园等。
新化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全国武术之乡、中国山歌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文化
“十一五”期间,新化县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文艺作品,有90件作品获得市以上奖励,实现了国家级奖励零的突破。群舞《梅山蛮》在湖南省第四届“三湘群星奖”决赛中,荣获金奖;青年农民版画家谢敏杰的乡土版画《我家的杂交稻》获全省第四届“三湘群星奖”金奖;《梅山山歌联唱》在国家文化部、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获银奖,后来又在全省群艺馆、文化馆(站)业务人员技能比赛中获金奖。在2007年12月24日结束的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上,全国54名歌手中,由新化县选送的两名歌手代表湖南参赛并获优秀歌手奖。歌舞《梅山古韵》、《紫鹊风情》等分别在市春节文艺汇演中获特等奖。2008年创作的少儿舞蹈音乐《小小烘箱,暖暖情》参加全省少儿音乐舞蹈大赛获得金奖,舞蹈《梅山童谣》得铜奖。同年11月,新化县选送的山歌《呜哇峒》参加全国农民文艺调演,获丰收杯奖。2010年,新化县选送的歌舞《舞秋》参加全省农民文艺汇演获金奖。截至2011年,各种文艺奖项共计有国家级银奖2个,铜奖1个,省金奖15个,省银奖30个,省铜奖29个,市金奖7个,市银奖8个,全市“五个一工程奖”4个。
截至2011年,新化县文学作者近些年来公开出版的文学著作达30余部。此外,《新化情歌选》、《新化民间故事选》等地方资料性专著也正式出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袁平的作品《国歌》被《大众摄影》选用,水车文化站站长罗中山的作品《紫鹊界梯田》获全国旅游风景名胜区摄影大赛三等奖,他的摄影集《紫鹊界》已由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新化县书法、美术、摄影等协会作者游世友、罗晖、胡志平、刘建一等在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展达六次。
新化旅游
编辑
新化旅游资源丰富度、品位及开发条件居于全省前列,主要特征表现为数量多、种类齐、品位高、结合优。新化县共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古迹遗址、宗教历史文化、动植物、民俗风情、休闲等7个类别的近200处旅游景点景区,其中一级资源11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和以蚩尤为代表的梅山地方文化资源。
如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新化北部,2002年11月经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评审委员会正式审批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东西长27.5km.南北宽12.5km,总面积7623公顷。公园境内,有湘中最高峰——九龙峰,海拔1622米,山体高大雄伟,轮廓分明;有驰名全国的中华银杏王;中国最高的马尾松;有直径1.5米左右、高不到2米的千年株儒树群;有2000公顷原始次生阔叶林,广泛分布着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物种资源。
梅山龙宫,位于油溪乡,与大熊山的九龙峰、九龙池一脉相通,洞道全长2276.1m。其中地下河长854.5m,上层旱洞长1076.4m,崩塌大厅长225m,文洞长120m。洞内景观丰富多彩,既有大量发育、广泛分布的流石景
梅山龙宫
梅山龙宫
观,又有石笋、石钟乳等景观,还有断面形态和蚀余小形态景观。
油溪河漂流,地处吉庆镇,漂程12km,其中有8km峡谷,36个潭,48面滩,39回湾,水流量达8㎡/秒。
紫鹊界梯田,位于水车镇,遍布于海拔500米至1000余米的几十个山头,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辗转盘旋,规模大,数量多,形态美。
除以上四大景区之外,还有地处城东梅苑开发区的狮子山公园,古台山森林公园,苏溪湖,十指山、白龙飞瀑等景观。
风土人情
编辑
新化历史悠久。作为大梅山地区的中心地带,早在5000多年前,蚩尤及其部族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宋熙宁五年置县之前,这里长久地处于“化外”的历史,是“不与中国通”的神秘之地。险峻闭塞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梅山文化蚩尤文化。梅山歌谣古老神秘,梅山山歌、民歌、情歌、滩歌、佛歌广为传诵;梅山饮食有口皆碑,特别是梅山“三合汤”(成功入选2008年奥运食谱)、“三大碗”,已荣登国内各大酒店菜谱,白溪豆腐、大熊山柴火腊肉、水车鱼冻闻名全国,县城满殿香大酒店被授予“湘菜地方特色名店”,“吃在新化”已得到广泛认同;梅山风情奇异迷人,草龙舞、傩舞,风格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梅山古迹星罗棋布,梅山寺、梅山殿、熊山古寺、西云山寺、八仙庵等古刹保存良好,文昌阁、万人坑、罗盛教故居、陈天华故居、方鼎英故居、红四军团司令部旧址等爱国文化教育基地众多,青龙桥、龙潭桥、又一桥等风雨桥,桥桥见证历史。[14]
新化山歌
“穿堂之鼓堂壁悬,两头击鼓歌声传。”新化山歌源远流长,民间流传“山歌无假戏无真,秦始皇兴起到如今”,梅山蛮子喜欢用俚俗的山歌表达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记录他们在深山老林打猎的惊险,遇山开路逢水搭桥的壮举,到资水险滩深渊打渔鱼捕虾的艰辛,在恶劣生存环境下对朴素爱情的渴求。
梅山傩戏
梅山傩戏具有古老的宗教特征,发源于原始的楚巫,是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迎神还愿”的宗教艺术。演员多是巫师出身,剧目又多是宗教色彩,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有时还穿插巫术表演,如“捞油锅”“上刀山” “踩火犁”“吞火吐火”等,还有诡秘的“罡步”“手诀”,以及师刀、师棒的运用,使傩戏笼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梅山武术
梅山武术,素以古老神秘而著称,是当今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中历史最为悠久、并能很好地保留古传武术功法与技击精髓的优秀拳种。新化是“中华蚩尤故里”,梅山武术就是以蚩尤为首的远古先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观其禽技,仿其兽姿”而产生的。与炎黄二帝同为中华人文三始祖的远古战神蚩尤是中华武术的始祖。梅山文化特点在梅山武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蛮”,古有“梅山蛮”的说法,是因为梅山地区的人特别能吃苦,梅山武师特别能拼命,要练成梅山武术,必须蛮练基本功,练出一身钢筋铁骨,和人交手,则是够狠够硬,从不服输。可以说湖南人的‘霸蛮’精神,就起源于梅山地区。梅山地区的尚武传统,曾达到人人习武的地步,就是现在,新化仍有近半数人练过梅山武术。
梅山傩舞
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是水车镇傩头狮子舞。这个傩舞现存16段36合,表演情节简单,主旨为祛邪求子祈福,以哑剧舞蹈形式表演,风格古朴原始,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傩母崇拜、生殖崇拜等原生态信息。傩狮头造型十分独特,像狮子并非狮子,实则为红面鼓眼阔口獠牙的饕餮纹“吞口”,是以“南蛮”始祖蚩尤为原型的傩面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