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
(一)旧节日
元宵节 即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上元之夜称“元夜”、“元宵”。南皮过元宵节,指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村村户户放灯火、鞭炮。县北部是十四日黎明煮饺子上供;东南部十五日中午上供。有十五大于年节之说。节日主要活动为观灯,“打灯虎”(猜谜);应节食品为元宵。
填仓日 为正月二十五日,是日,农民黎明即起,在院内外、场间,用草木灰撒成圆形圈,中间为十字形,谓之“打囤”。十字正中放些五谷粮种,盖以砖,谓之填仓。同时放鞭炮,预祝在新的一年中有个粮谷满仓的好收成。此俗仍存。二月二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为“龙头节”。是日家庭上妇早起,手执笤帚疙瘩,敲打梁头、炕沿,口念:“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
二月二敲梁头,银子钱财往家流”。节日食品为杂面汤,谓之吃“龙须”;吃菜团子,谓之吃“龙蛋”。
寒食 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是日,家家户户携供品,纸钱上坟扫墓、添土插柳。五十年代后,清明、寒食合为一起,在清明节这天,机关、学校等单位,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已成新俗。今已很少称“寒食节”了。
端午节 为五月初五日,俗称“五月单五”。是日,民间在门上贴朱符、药葫芦(剪纸图案)、插艾枝以避“五毒”。为纪念大诗人屈原,节日户户包粽子,并馈赠亲友。到七十年代,在节日这天,出嫁姑娘给生母送鸡蛋(熟蛋),七个为一付,预祝健康长寿。
七夕 为七月初七日,亦称“七巧”,是日青年姑娘于晚上设果品祭织女星,乞求织巧。结彩楼、穿七孔针,求得巧手、巧艺。五十年代已泯。
初伏 是日家家吃面条,喝绿豆汤,以示解暑。
七月十五 称“中元节”。为祭祖日,俗称“鬼节”。因此,活人避开十五而过十四(人节),是日家家吃包子。十五这天上坟祭祖。晚上制莲花灯(彩色纸糊成),固以小木伐,飘流于池(河)水中,伴以鼓乐,一片节日景象,谓之“放河灯”或“孟兰会”。四十年代后已泯。
八月十五 为“中秋节”。 外出者皆回家团聚。是日夜,明月初升,备鲜果、大豆、酒、月饼等供品祭月,再进行赏月,俗称“圆月”。全家团聚畅饮,分食月饼,谓之吃“团圆饼”、“赏月饭”。据传说:刘伯温曾启示人民,互赠月饼,月饼中夹有反元的纸条,号召人民一齐起来杀鞑子,推翻元王朝的统治。
重阳节又称重九,俗称九月九,是日素有登高、插茉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之俗,以祛灾呈祥。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已免。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鬼节”。是日,户户祭家词,上坟烧纸,给死者送“寒衣”(用五彩纸制成)。今仍有沿用。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日,俗称“腊八日”。是日早餐,用黄米、小米、黄豆、小豆、小麦、花生仁、大枣等八种粮食混合熬粥食用,谓之吃“腊八粥”。祈求五谷丰登。
糖瓜辞灶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即辞灶日。民谚有“糖瓜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条长裹脚,老头要顶新毡帽”。因近春节,故又称“过小年”。是日蒸粘(年)糕、买灶糖(糖瓜)、晚上供奉灶王、祈祷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并清扫房舍,迎接新年。七十年代供灶王渐泯,八十年代又有恢复。
春节 旧称“过年”,即正月初一。也称元旦或“三元”。民国时改用阳历,所以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喜气洋溢,活动非凡。主要习俗有:贴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大红色),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最迟在腊月三十早上贴出;悬谱、列神主、写牌位,请“祖先回家过年”。上供、奠酒、焚香、烧纸,还请“福神”、“财神”光临;贴年画、贴“福”字、贴“门神”;包饺子;除夕之夜,通宵不寐,叙旧话新,合家饮酒,吃团圆饭,谓之“守岁”。大放灯火,男人们鼓乐宣天,绕村游行;过子时,煮饺子上供,吃饺子过年。自三十晚上至初一早晨,鞭炮声彻夜不停,吃罢先给长辈拜年。家家户户衣冠整洁,相互登门拜年、祝福。初二上坟,吃饺子;初五(俗称破五)仍吃饺子。一直到正月十五,排练文艺节目,演出节目,欢乐异常。而在丧亲之户,未满三年者,要“守制”、“持服”。门对为兰色,初一这天闭门不会客,不拜年。
回族群众主要节日为:
开斋节亦称“大尔代节”。回族传统习惯,伊期兰教历9月1日,即进“斋月”,斋月期间,回族穆斯林皆须“封斋”。即在日出前,吃罢封斋饭,全天不得饮食。日落后,由清真寺专人喊话,“开斋”,听到者次第喊传,封斋者开始饮食。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斋月结束。如晚间阴云未见月亮,则延至次日开斋。开斋节上午8时,众穆斯林沐浴净身,聚集清真寺,由阿訇率领进入大殿,聆听阿匐诵读《古兰经》,讲解“沃尔兹”(经典、教义),然后随阿訇礼拜。礼拜结束,互道“色俩月”,即问好,庆祝斋月结束。此日,回族群众家家烹炸“油香”。相互馈赠,并请阿訇上坟诵经,悼念去世先人。
古尔邦节 俗称“小开斋”。伊斯兰教历太阴年12月10日,回族群众沐浴后着盛装,举行会礼。家家宰鸡杀鹅待客馈赠,以示纪念。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太阴年3月12日,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日,亦是他逝世日,故称“圣纪节”。节日期间,家家自愿向清真寺赠香油、面粉、资金等,由清真寺举办宴席,谓之“做圣会”。当日中午,回族穆斯林到清真寺会礼聚餐,由阿訇念赞圣词,讲解穆罕默德业绩及品格。
过年,俗称过“阴历年”。回族群众旧时不过阴历年,因与汉族群众杂居日久,亦视为喜庆节日之一。但不似汉族过得隆重。进入腊月(农历十二月)开始办年货,外出子女,回到父母身边共享天伦之乐。腊月三十日中午,各家蒸包子,相互馈赠,但不放鞭炮,不贴春联,不拜年,更无宗教活动。
(二)新节日
元旦 ,俗称“阳历年”。旧时,过阳历年不习惯,七十年代习以为常,八十年代后,随着生活的提高,元旦家家改善生活,单位放假,庆祝“元旦”
国际妇女节3月8日,南皮县各级人民政府每逢三八妇女节,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女干部、职工放假,农村则无举动。
植树节3月12日,每逢此节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党政机关带头,全民投入。
国际劳动节5月1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放假,张贴标语,开庆祝大会,以示纪念。
青年节 5月4日,全县各级团组织召开庆祝活动会,文体联欢会,以示庆祝。
国际儿童节 6月1 日,全县小学、幼儿园都开庆祝大会。请领导人讲话,请老革命前辈讲革命故事,举行文艺演出,孩子们穿着节日的新装,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节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7月1日,中共南皮县委和基层党组织每年七·一或七·一前夕召开纪念大会,庆祝党的生日。回顾党的历程,缅怀革命先烈,表彰先进党组织和模范人物。动员全县党组织和党员,带动全县人民搞好革命和建设。
建军节8月1日,县武装部、民政局、各乡镇召开有民兵、武装干部、退伍军人参加的茶话会、座谈会和不同形式的庆祝会。
教师节9月10日,教师节期间,全县召开庆祝大会,表彰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鼓励教师终生热爱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各级政府号召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好风尚。
国庆节10月1日,国庆节期间,县内各机关、学校都升国旗,张贴大字标语,放假,开会以示庆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