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曲江园2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一   

曲江园原名依绿园,在萧湖(又名东湖、珠湖)之滨。西接普光禅寺,东连黄氏舫阁、止园,斜对曹家山。大门临水,西南有正楼三间名曰曲江楼,东楼三间曰云起阁。西首西南三间房,一间曰娱轩。西南船房六间,东曰水西亭,西曰半亩方塘。北首有亭翼然,曰万斛香。后门竹扉四扇。④该园原属张新标、张鸿烈父子,后归程爽林、程水南兄弟。程氏兄弟于其旁益辟为林园,重楼复阁、月槛风轩,又增加了涵清轩、水仙别馆、香雪山房等诸胜。⑤并被程眷谷易名为柳衣园。接着程氏旗人又于对湖原程氏先人攒柩处大起荻庄,敞厅飞阁、曲榭回廊,夹水相望。⑥故而所集园亭之胜甲于全淮,名播大江南北。   然而无论是张氏营构于先,还是程氏增修于后,曲江楼皆因其特有的宏丽,在诸胜景中均未失去领先地位。所以因楼而得名的曲江园名在易主易名中得以长存,并且一直流传至今。长期的数名并用曾引起后世的一度混乱,连程氏后人程钟(字秀峰,一曰袖峰)对其高祖程用昌(字克庵)的依绿园是否与张氏父子的依绿园同属一园也产生了怀疑。⑦程钟在《淮雨丛谈》中对《茶余客话》中所述:“依绿园在萧湖中,有曲江楼也”,提出怀疑。认为“(张氏)曲江园彼时不名依绿园,岂后来改称依绿园乎?抑吾山(阮葵生)先生一时误记乎?”又曾批范以煦著《淮壖小记》曲江楼条云:“曲江楼本名曲江园,不知何时称依绿园?”   笔者认为张、程二氏的曲江园同属一园,不但府、县志中如此记载,而且清人的有关著述中大多数持此说。另外还可以从下面的事实中得到充分证明:程氏后人程景韩在其增订的《淮安河下志》案语中,叙述了曲江楼下壁间嵌有数块石碑,乃张氏先代像三幅。一为汉留候,司马贞所赞也;二为宋横渠先生,朱文公所赞也;其三为宋南轩先生,真西山所赞也。系程眷谷的孙子程湘舟(得龄)所获,勒石以志景仰。至于园名的由来,前面所述因楼而得名,只是笔者的设想,在所见资料中尚未发现有如此提法。然而这并非毫无所据。曲江楼名气之大,众所皆知。以楼代园,不是就连程钟本人也无意中这么做了吗?而且在清人的诗集笔记中还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以楼代园的说法。如《淮亭睦录》就这么记载:“曲江楼为张鞠存吏部觞咏处,有依绿园、云起阁诸胜。”其它恕不多举。   曲江园具体建于何时,确实已是“茫茫泥爪,世远难稽”,现在很难说得清。只有从张氏父子所活动的年代来大致推测了。   张新标,字鞠存。顺治六年(1649)进士。八年为乡试同考官,因官称得人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后改户部。坐事谪黑水监,以疾告归。⑧张鸿烈,字毅文,号泾原,又号岸斋,初名{乃炜,字云子。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辞,授翰林院检讨,充纂修明史官。康熙二十三年(1684)上疏请开黄河两岸泄水河及停采楠木事。以不应密封挂部议处,左迁大理寺副。未几以丁艰归里,服阕不复入都。后徙宅于东海郁洲之上园山中。   由张氏父子的简历,以及留存于世的曲江园早期文人题咏,特别是与张鸿烈同年登鸿博的萧山名士毛奇龄(西河),在赴曲江楼中秋燕集时所作的《明河篇》来看,⑨说曲江楼建于清初顺治(1644—1661)后期比较妥当。这里还值得注意另一个事实,就是张鞠存原有一个东溪草堂为其读书处。根据东溪草堂留下的胡从中等人之题咏来看,其地也在东湖之滨,而且又只字没有言及曲江楼等胜景。另外张鸿烈的外孙吴玉搢在其所著《十忆诗注》中,承认曲江楼旧日为其外祖家的家园。可知园之所在,即家之所在。那么曲江园就很有可能是张鞠存入仕后或致仕后于其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修建的。   曲江园易主的时间,从张鸿烈的简历中可以看出,只可能是丁忧孝满隐居东海郁洲之时。另据程钟在《淮雨丛谈》中所述,其高祖营构此园当在康熙(1662-1722)中期。两者在时间上是完全吻合的。

微风四叶1(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