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曲江园3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河下虽小,但系殷阜之区,更为人文荟萃之所。就以明清两代所出进士之多,足可以使人叹服。不但出了沈状元(坤)、汪榜眼(廷珍)、夏探花(曰瑚),三鼎甲俱全,居然还有刘氏的“五世巍科”(刘世光,刘一临,刘自竑,刘芳声,刘昌言,刘愈,刘始恢)。“先哲名流提倡风雅,他乡贤士翕然景从”。园主即为坛坫之英,风雅之彦,当初园中之盛况就完全可想而知了。
前文提到的毛西河赋《明河篇》事,其中还有一段趣闻。清初西河避难淮上,化名王彦字士方,匿迹于夭宁寺。时间长了,人心萌动,逐渐与淮安诸名宿相友善。当年八月十五日张鞠存召大江南北名士百十人,齐集曲江园观百戏,西河也在座。时园中张灯水榭,设伎作诸色,星盘火树于洲渚间。席中丝竹清歌,酒过数巡,西河乘着酒兴为赋《明河篇》,全诗长达五百八十六字。诗成以后争相传抄。正巧张鞠存的同年宣城施愚山过淮,见诗大惊曰:“何物王士方,此非吾友江东小毛生?”急物之,果然。

如果说张氏曲江园已极一时之胜,到了程氏手中可谓“更上一层楼”,达到她的最鼎盛时期。这一方面因为时值寰宇承平,进入了所谓康乾盛世。另一方面是因为程氏乃富商巨贾,财力远远超过了普通仕宦世家的张氏,何况张氏父子的仕途又并不春风得意。这一点从程氏买园后立即大兴土木加以扩建中也可以看出。更重要的原因是程氏父子叔侄的才华以及在文坛上的名气、影响也决不相让于张氏父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程氏手中,文社的规模更大,产生了“曲江十子”,刻有《曲江楼文集》,坛坫之盛被推向了新的高峰。这里不妨对程氏家族作一点简述。
程氏自晋梁起即为徽州名族,是晋新安太守程元谭之后,世居歙之岑山渡。明季迁于淮、扬,业鹾的共有好几支,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淮北盐业。据李元庚《梓里待征录》记述,清初淮安盐商十三家,全部姓程,皆极豪富。当时从张鸿烈手中买下曲江园的是程朝宣(字辑候,一字二樵)。也就是说曲江园的真正主人既不是程钟的高祖父克庵先生,也不是爽林、风农兄弟。而是爽林、风衣的二伯父二樵封翁(爽林,风衣之父名朝征,排行老三,老大名朝聘)。前文所述只是姑且暂从二百余年以来几乎所有官私著述之说法。笔者是不敢苟同的,其理由如下:
据李元庚《河下园亭记》所述,园归程氏易名为柳衣园的是程眷谷。眷谷名竣,一字大川,乃朝宣仲子。其才气、名望远不及爽林、风衣。如果园是爽林、风衣的,他们又亲自主持着曲江园坛席,何不自己起名呢?实际上易名的时间也是在程朝宣弃世以后,程眷谷正式成为曲江园主之时。
既然爽林、风衣并不是曲江园真正的主人,为什么二百余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宫、私著述中只要一提到曲江楼,就好象只知有爽林、风衣呢?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弟兄在文坛上的名气,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对曲江园的贡献确实是显赫的,以至于他们的名字和曲江园似乎成了无法分割的整体,因而被人以讹传讹下来。

微风四叶1(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