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文化

家乡区县: 徐州市邳州市

传统文化编辑清代及其以前,邳州共有42人79部著

作载于《二十四史》。近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地方文化获得了较快发展。以农民画、民间剪纸为代表的民间美太,用独特的材料和手法反映农民生产生活,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1992年邳州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地方戏曲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已有200多年演唱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以主伴奏乐器柳叶琴定名并开始走上舞台,其腔调缠绵,优美动听,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颇受欢迎。

邳州历史悠久,境内大墩子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是江苏文明最早的起源,寨山摩崖石刻、梁王城遗址、九女墩、关帝庙、刘林遗址[14] 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历史上,邳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三国角逐、宋金交兵、淮海战役都在邳州发生过。邳州也是英雄事迹颇多之地:关羽屯兵土山被编入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15] 。邳州是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烈士牺牲地;邳州是新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宋振中,也就红岩小说中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的故乡。[15]

民风民俗

邳州市民间春节有舞狮拜年、跑旱船、踩高跷传统节目。腊月初八“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爆米花”、清明“戴柳”、“插柳”、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达母养育之恩等民俗,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是民间的最为盛大的三大节日。[16]

本地方言

邳州方言属北方官话区的中原官话区徐州方言片。它位于汉语北方方言区的东部偏南的地区,境内方言全部有官话方言的基本特点。其中如:中古全浊声母全都读成全清声母,送气、不送气对应比较严格;韵母方面没有塞音韵尾等。

草柳编织品(4张)

该方言语音和北京音比较接近,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是词汇,语法也存一定的特点。

由于邳州地理位置在北方官话区东南的边缘部分,东面接近江淮方言区的连云港、灌云、泗阳、淮阴、淮安等以及北面胶辽方言区,所以在保留中原官话的基本特点之外,也保存着江淮方言的一些特点。例如:韵母中单元音韵母特别多,词汇也融入了江淮方言的一些特点。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反映出了该方言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而在方言学的研究方面对该方言的研究一直比较少,主要原因是邳州和徐州的方言差异不是很大,对徐州方言的研究已经有一部分的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如:已经出版的《徐州方言志》李申着 语文出版社 1985 《徐州方言典》李荣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等。)

值得注意的是,该方言中由于普通话的影响而逐渐产生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在人群中已经产生了除文白异读现象以外的新老两派的两种读法,新派读法更接近普通话,方言中特有的词汇也被年轻人越来越少的使用。

吕雪媛(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