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刺属于植物蒺藜科灌木,与黄刺、黑刺(沙棘)统称为“三刺”,三刺均为野生灌木。白刺的枝干、茎叶及果实都与药用植物枸杞十分相似,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海拔最高的沙漠地区,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和高寒地区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典型区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决定了植被的组成和生物资源等方面的许多特性。生长的白刺根系发达,固定的沙丘和其它的沙生相比是最牢固有效的,对严酷环境的长期适应进化,使白刺具备了自然界中极为罕见的抗逆性,能抵抗沙漠的干旱、贫瘠和盐碱土壤,同沙尘暴作斗争。尤其对柴达木广袤戈壁的防风固沙、沙漠的绿化、流动沙丘的固定及铁路、公路、草原、农田、村镇起到了别的灌木无法取代巨大的生态作用。白刺,真可谓“沙丘的守护神,荒漠的卫士。”
白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成就了其根、茎、叶、花及果实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等功效,当地牧民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热症出血、痢疾水肿等症。白刺还与现在人们非常熟知的一首歌有关,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西部歌王”王洛宾于1939年9月到青海回教中学任教,期间来到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采风,由于一心从艺,被困于广袤的沙丘白刺林中,饥饿时就已“白刺果”充饥,小小白刺果居然维持了大艺术家20天的沙漠艺术创作生活,为永远纪念这段遥远地方的徘徊和沙漠生活。王洛宾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歌声优美动听、流传极广、堪称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的民歌。为什么白刺果会维持大艺术家20天的沙漠艺术创作生活,原来白刺果营养成分含量齐全,据《藏医精髓与医学宝典》记载:“白刺果可入药,健脾胃、滋补强身、舒经活血,主治肺病和胃病,果核可榨油。”现代药理实验表明,白刺果中含的生物碱具有抗炎、抗腹泻、抗溃疡及耐缺氧等作用。据最新研究表明,白刺花叶、果实制剂同时具有抑制和治疗“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症状的功效。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是世界公认的“最纯净”的地方。高海拔、强紫外线及缺氧环境下,造就了白刺果实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原料品质。成熟的白刺果实晶莹剔透,红的像珍珠,紫的似玛瑙,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高原红珍珠”。这不仅是对它美丽的外观和颜色的褒奖,更是人们对它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宝贵的使用价值的赞誉。白刺果实是一种神奇的生物资源,其果实中营养成分和医药保健活性成分种类多,含量丰富。据权威部门专家分析白刺果含粗蛋白8.36%,总糖26%,总黄酮280mg/ 100g;含维生素C 31.12mg/100g、19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苏氨酸、赖氨酸等8种),调节人体氨基代谢,解除氨毒及生成生物活性物质;并且含锌、硒、铬、锶、铜、铁、钾、钠、钙、镁、磷等22种微量矿质元素,其氨基酸、总黄酮、总糖含量高于中国沙棘。白刺籽含总黄酮648mg/100g、含油12%,白刺籽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主要成分为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7%,人体必须脂肪亚油酸含量高达70%左右,如此丰富的成分在植物界中不多见。研究还表明白刺果具有调节血糖、血脂、降血压,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疲劳,抗寒冷,抗衰老,增进睡眠程度等功效,并且开胃健脾,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滋补强壮,能对化学作用肝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功效。
白刺的浆果是沙漠里罕见的野生水果,由上表统计数据可知,白刺果的氨基酸含量高于沙棘果的2-10倍,并含有锌、铜、锰、硒、等21种微量元素。种子亚油酸含量达60%,维生素C含量为31.12毫克/100克,接近于山楂、柑桔含量,而比梨、苹果、桃和柿子高3-6倍,总黄酮、总糖含量也比沙棘高,蛋白质、总酸度等含量与沙棘接近。白刺果可入中蒙药,蒙药名:哈日莫格,可调经活血,消食健脾,主治消化不良、脾胃虚弱、感冒、神经衰弱、气血两亏、月经不调等。
白刺果具有丰富营养和保健、药用价值。多年以来,致使这一珍贵资源白白“流失”。青海省轻工业研究所立足柴达木地区白刺原料——这一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列入重点发展的产业中,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市场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