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城至金刚台旅游路伴随铁佛寺水库东岸逶迤南行,一路青山绿野,一路水光潋滟。有山,连绵;有水,深情。”美丽的水街驻足环顾,见这里四周群山环抱,陶家河如玉带缠腰,与铁佛寺水库仙子共舞。它背靠大尖山,日出而迎,日落而伴,山、水、河、库相生相融,构成一幅具有豫南山乡风韵的水墨画卷。虽然是个村,但这里民舍簇拥,商铺林立,宛如猝然撞进一个小闹市,也可谓是“世外桃源”。
繁华村街美景
在古老的稻草店街,已经看不见踪迹,两边白墙黛瓦,楼檐翘角,矗立着几十家商业铺面。但又没有通常闹市的吵闹和拥挤,这里很宽舒,虽然商铺是挨挨挤挤,一家牵着一家,但大家行商和交易都很安静,宛如彼此相熟,宛如邻家来往,遵循着古朴的乡村风格。你进去可随便看看、问问,人家都会不厌其烦地解答。街上什么都有,不仅日用百货,甚而摩托车、电冰箱、电视机都有,服装是必不可少的,烫染的美发店也有,真是应有尽有。并且街上还有别的街市不具备的物品,即土味。不是什么野鸡、山雀、麂子什么的,而是乡村的独特产品,如同样是猪肉,此地的猪都是食草或是农作物的,肉散发一股清香,不像诸多街市售出的猪肉都是猪泔水喂养的;还有鱼,真正的野生鱼,就近在河里或水库里捕捞的,散发那股清新。
为打造融徽派风格与古老宅院于一体的社区古街,该村整合彩票公益金、扶贫搬迁、水毁治理等项目资金,投入200多万元,整修景观塘两口,硬化生产路2.2公里,河道打摆800米。大力实施“红绿围村”工程,栽植花草3万株,打造“花卉式、花园式、林木式、果木式”“四式”庭院,描绘“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山乡美景。
因为杜畈就是水畔的村街。一条不大的河水依村而过,两道桥梁五道围堰,把杜畈映衬的美上加美。因为有了水,杜畈妩媚。沿河兴建着鳞次栉比的楼宇,当然是新的村镇规划,但都不高,两三层左右,和山契合,不碍你观瞻,并且飞檐翘角,很具古风徽韵。一爿崭新的农民文化广场偎依着民居,傍依着这条河,使农民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日子一片闲适。因了河水的波荡,因了广场的宏阔,杜畈一下流动、开展起来,再不是那个隐居远山僻壤的所在。说到水不得不说这里的湿地,也是美的独特。山和它面晤,铁佛寺水库的余波在其枕畔喧响,时常可看到繁花似锦,或是鸥鹭齐飞。那种水和山培植的景,水静静流,树木静静延伸,天空高远,人们的心情一下高远起来,因为脚下的沙滩是那么地洁净,那么地广远,好像让人来一次恣情肆意的踏足;鹅卵石圆润润的,一切都是古朴的,都是乡村味十足的,湿地保存着那份久远。在此天地里,生命也会飞翔的。
北湾的古韵
前往杜畈村北湾组,东距杜畈社区1.5公里,住着45户人家,这里村庄地域特色较为突出,人文环境丰厚,自然生态良好,是宜居、养生之地。
雪云书记侃侃而谈,看北湾组,你们会看到,我们把社区当做功能区建设,把村庄作为景点来建设,把农户当做小品来改造,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原来,北湾组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居住,现存有清末古民居3间,青砖黑瓦,硬山抬梁结构。院内存有距今500年古井一口,村庄有百年古树3棵,与建于上世纪不同时期民宅遥相呼应,风格迥异,尽展风姿,体现“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特色。北湾房前宅后绿树成荫、路貌庭院整洁,建设美丽乡村户户参与,人人动手,家家变样,村庄洁化、绿化、美化。
北湾民居融徽派风格与古老宅院与一体,兼具豫南民居风格,古村老宅青砖黛瓦,偎依池塘四周,雕花窗棂、楼檐翘角、各式花纹、雕刻技法典雅大方,美不胜收。美丽北湾的古树、古井、古宅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留住了乡思、乡情。
西湾的恬静
支书领大家来到杜畈村西湾组,35户人家。走进村里,才发觉这里是-个非常精致美丽的小山村,-棵棵大树青翠挺拔,地面披上了草皮,家家户户也种上花草树木,庭院内外,干净整洁,漂亮的洋房半隐在竹林里,时髦的小轿车歇息在桑叶之中。-幅幅醒目的宣传版画令人叫好。据说这里以前世代居住名门望族,兴建祠堂庙宇、私塾学堂,教化乡民,沉积了厚重的乡土文化。
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实施“书香围村”工程,开展“双争”、“文明卫生户” 评选活动。设置文化墙、硬化循环步道、打造景观塘、新建公厕,初步实现了“饮水进农户,雨污可分流,道路绕村组、花香伴书香”的美丽庄园。
在西湾,我们看到的是恬静西湾、文化西湾。说她恬静,是因为她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而内秀,怡人宜居;说她文化,是因为她有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勤劳的民风、民俗,留下中国农村重文兴教耕读文明的记忆。
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恬静书屋”,是在农家屋内,听村民说,近年来,他们村借助恬静书屋这个平台,不断促进全村各项经济的发展,真正尝到了甜头,也提升了村民文化生活。恬静书屋,有报刊,有阅览桌椅、处处弥漫着书香,无论是村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读书看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老年人聚在这儿聊聊家常,儿童放学归来在这儿手不释卷地埋头阅读。
珍贵的词作
在乡村文化墙上,好几处都发现有这样的词句。“依山傍水,瓦房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的凉的卡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心闲,行也心闲;晚归妻子儿女话灯前,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安民政策喜心田,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原来,30多年前,这幅由金刚台乡一位名叫王驾远的老农书写的中堂,因为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民的喜悦之情,一经传出就回声四起,脍炙人口。全国各地的信件纷纷飞来,人们称赞这幅中堂写得好,道出了百姓的真实感受。这一中堂词作也成了一个时代的民间代表作。
据说10年前已经80岁的老人钢笔字仍然十分苍劲有力,又写了一幅中堂:“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富了乡亲,富了家园。瓦屋换成楼房院,这也看看,那也看看,金刚台下看不厌。儿子媳妇务工好,学艺赚钱孝敬俺。T恤身上穿,热有人问,冷有人管。三个代表,两个务必,亲民爱民,减轻负担。税改政策农家欢,调整结构,农业路宽,每天都有禽肉蛋。种果植桑又养蚕,旅游专线到门前。生态探险农家游,亲亲故土,亲亲自然。”
王健支书介绍,现在王驾远老人虽已去世,但他的墨宝浓香,已成为当地的珍贵文物,老人的后人在原“瓦房几间”前又盖起了楼房院。走近去看,那里背靠苍郁青山,面临潺潺溪水,在满山绿树掩映下,相当醒目。
步入小院,正对三间宽敞的砖混楼房,水泥板房顶为加盖二层留足了空间,三间侧房也是红砖平顶,当作了厨房、餐厅和卧室。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电视、电话、音响、自来水一应俱全。显眼的是,新装修的住室里摆着一台电脑,是他孙子媳妇的嫁妆。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没有在家。不觉感慨,这里的文化氛围真是浓厚。
杜畈虽只是一个小山村,但这里有平旷的土地、有美的山秀的水,有俨然的房舍、有袅袅的炊烟,有成片的良田桑竹,有蜿蜒曲折的小路,有勤劳朴实的农户,还有路上嬉戏的孩童,这个村周围的一切一切都构成了动人的乡村秀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