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坐落在唐县城北2公里钟鸣山下。柯棣华纪念馆始建于1971年,1985年移址扩建,1986年11月新馆建成,1986年与白求恩纪念馆结为姊妹馆向社会开放。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位于唐县县城北2公里钟鸣山下[1] 。馆内有白求恩、柯棣华两个展厅,分别展出白求恩生前工作、生活的图片101幅,实物31件;柯棣华图片134幅,实物42件。 纪念馆建成以来,加拿大、印度、朝鲜、美国等国代表,以及白求恩、柯棣华的生前好友和亲属曾多次来访。1988年,该馆与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缔结成姊妹馆。为了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1940年,晋察冀边区军民在唐县县城西北35公里处的军城南关修建了白求恩陵墓。1941年、1943年先后修建了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公墓和柯棣华墓。建国后定名为晋察冀边区烈士陵园。陵园原建有烈士纪念塔、六棱纪念碑、碑楼、纪念碑坊和烈士传略碑等。1985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并由中央和省投资350万元,在唐县县城北2公里处的钟鸣山重建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于1985 年12月9日开工,1986年11月l日落成并对外开放,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该馆题名,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人,1938年初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率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他用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为八路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后因在医治伤员时感染中毒,于1939年11月12日在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柯棣华(1910-1942)印度人,1938年8月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热情为中国抗日军民服务。后因积劳成疾,于1942年12月9日在唐县葛公村病逝。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新址)[1] 坐落在县城以北两公里处钟鸣山下。穿过停车场,站在友谊桥上,可见胡耀邦题写的馆名“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镶嵌在高高耸立的牌坊上。 牌坊上装有不锈钢大门,大门两侧新建警卫室、售票室和纪念品商店。进大门平台两边建有接待室和办公室等。第一个平台处建有一卧碑,卧碑坊镌刻着白求恩和柯棣华的浮雕头像,下方刻有用中、英文对照的白求恩、柯棣华生平简介。在甬路两侧,有用图案绿化、美化的平台,供游人休息和观赏。拾级而上,站在108级台阶上,回首南望,整个县城尽收眼底;放眼百里,定州开元寺塔远在天际隐约可见。馆区内雪松参天,桧柏挺立,更有鲜花绿草,景色宜人。1995年,纪念馆被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唐县是革命老区,又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生前工作、战斗和以身殉职的地方。为了弘扬白求恩柯棣华精神,增进中加、中印人民的友谊,1971年在县城建起了小型白求恩纪念馆,1982年,在馆内增设柯棣华事迹展,故易名“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随着馆藏资料的丰富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纪念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1984年3月,胡耀邦同志来唐县参加植树绿化活动时,亲笔题写了“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馆名。同年11月,中央拨专款建设新馆。1986年11月,新馆落成。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省、地领导从北京、石家庄和保定赶到唐县,参加白求恩纪念馆揭幕仪式。加拿大驻华大使葛汉,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代表团团长詹姆斯·克里斯塔克斯,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馆长玛格丽特·埃文思以及白求恩的亲属等11人,专程前来参加揭幕仪式。
纪念馆整个建筑为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雄伟壮观,气势夺人。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南低北高的花岗岩条石台阶,云脊碧瓦的迎门牌坊,与四围错落有臻的围墙浑然一体,与环抱着纪念馆绵延起伏的苍松翠柏交相辉映。回首南望,唐县县城尽收眼底;放眼远眺,定州开元寺塔似在天际。坐北朝南的纪念馆正门是中国传统建筑象征功德与永恒的牌楼。原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馆名,镶嵌在门额正中。
白求恩纪念馆有三个展室,陈展面积350平方米。在宽敞的展室前方,华灯垂吊,迎门紫红色的屏风两侧,装饰着两片枫叶,展出的主要内容有:(一)坎坷的青少年时代。(二)投身国际反法西斯前线。(三)奔赴中国抗日战场。(四)战斗在晋察冀边区。(五)永久的纪念。(六)不灭的光辉。展览详实地记述了白求恩的感人事迹,具体地再现了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体现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