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万寿宫遗址留有2棵百年老榕(上图),不远处河堤上的“猪牯石”还遗留在那里让人抚摸(下图)。
在鹤山古劳西江边,曾经有座远近驰名的庙宇“万寿宫”,其传奇色彩,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名门望族建造
据古劳新街文叔等老人介绍,“万寿宫”的故事可追朔至宋嘉定年间(约1208年),时任谏议大夫劳威,清正廉明,让人尊重。他育有二子,长子永翰,次子永深。到宋咸淳年间(1265年)因胡妃之乱,劳威怕被株连,携二子南逃,出京后乘木伐顺浈江漂流而下,至西江边遇暴风雨,上岸避险,踏上古劳丽水。见此处面对西江,背倚茶山,风水极佳,劳威就留居此地,同期南逃的还有其表兄古都禄,时称曹村。他们一并耕耘,后来粮鱼桑茶丰稔,生活安定繁衍。劳、古两姓人丁兴旺,遂改名古劳村,成为鱼米之乡。后人有感上天之德,提议建庙祭祀,以报神恩。大庙于明末年间(约1628年)建成,供奉医灵大帝,取庙名为“万寿宫”,祈求神祉庇佑,村民安康长寿。
“万寿宫”气势恢弘
“万寿宫”座落在江边凤爪山脚,后来两侧依次建起侯王庙、关帝庙、谏议大夫劳公祠、佛爷庙、参将庙、义祠、北帝庙(现今大巷口)、信地和玄檀庙(今雅图仕)等10多间庙祠,连绵2华里,故后人称此地为庙街。居中的万寿宫纵8丈余,宽约6丈,三进深,两天井,大门立一宏伟石敬台,青砖黛瓦,气势恢宏,三个斗大的正楷字“万寿宫”,用楠木漆黑牌匾高悬梁上,两边镌刻一付对联,联云:
神之来兮,物药有喜,
医灵显圣,寿福无疆。
而显示桃园结义、八仙过海、三星拱照及龙狮献瑞等吉祥物之石、砖、木雕遍布庙内,使人叹为观止。宫内金罡罗汉,小鬼判官,牛头马面,观音如来等菩萨依次站立,慈祥的医灵大帝居中正襟危坐,受人参拜。据传医灵大帝十分神灵,能为人消灾祛病。一些饥民诚心参拜后有酒足饭饱之感,故流传“无饭食,拜万寿”之说。又传,“万寿宫”门前祭桌上有一个精莹剔透的玉石香炉,一遇风雨会闪闪发光。一次有个外地香客乘船来拜,走时乘人不备将玉香炉偷上船,船至江心,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滔,这名香客心知触怒神灵,急忙把玉香炉供回原处,连声叩头认错,江面又恢复平静。凡此种种都是神话传说,不过“万寿宫”常年香火鼎盛确是事实,尤其春秋二祭和年终期间来人更多,信众除本土人外,高明、南海、顺德等地也有不少信众来此,一些港澳乡亲也慕名来上香。其时“万寿宫”门外,常有一排排来进香的船艇,泊满江边码头。由于香火鼎盛,故设庙祝数人专司管理,大庙祝劳江生是田边坊人,30年前己去世,其孙劳植良仍在家务农;三庙祝劳珠,其子劳添仍健在,现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被毁令人惋惜
“万寿宫”于清初重修,以后经过几次小修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1952年,“万寿宫”难逃厄运,庙内的神像及部分建筑被毁,1958年全部被拆掉,其砖瓦木石用来建古劳人民礼堂,人们对此既惋惜又无奈。
时移世易,如今“万寿宫”遗址已工厂林立,商厦成片,龙古公路车水马龙,而茶山脚下的丽水新村,阡陌连绵,一幢幢别墅向四处延伸……
“万寿宫”遗址不远处的河堤上,有块形似猪公的“猪牯石”,过去人们拜罢“万寿宫”,都会去抚摸一下“猪牯石”,祈求六畜兴旺,如今该石仍俯伏在那里供人抚摸膜拜。“万寿宫”门外临江边的2棵百年老榕,还枝繁叶茂,高大挺拔,见证了“万寿宫”的沧桑史,在古树下,常有老者在此面对西江,发思古之幽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