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温氏的来历

家乡区县: 广东省鹤山市

鹤山市温姓人口有1万多,主要分布在龙口镇青文、五福、霄乡,古劳镇江头、维墩、双桥,宅梧镇靖村、上沙、双龙等地。鹤山温氏居住分散,却同出一源,有着悠久的历史。

温氏起源

《鹤山县志》和鹤山、高明、新会、新兴、顺德、德庆、信宜等地明、清两朝的温氏族谱记载:鹤山温氏的远祖出自姬姓,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后裔。

唐叔虞,又名姬虞,字子干,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成王时唐国的国君。若以唐叔虞为中点,跨越周王朝向上寻根谒祖,温氏的祖先就是黄帝。

远古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便改以姬为姓。姬姓后来建立起周朝。温氏的祖先唐叔虞便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史记》对黄帝至周朝时的世系有清楚记载,因此可以说,鹤山温氏源出周朝王室,实际上是黄帝后裔。

传 说有一天,已经继位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做游戏时,把一梧桐树叶当作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交给叔虞,说:“这封给你。”这本来是做游戏时的一句戏 言,但被站在一旁的周公(一说史佚)记载下来,他认为天子无戏言,于是后来提醒周成王选一个好日子分封叔虞。成王无奈,便封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 叔虞也因此而称为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后来改封于晋(今山西太原),成为晋侯,其子孙分封到一个叫温邑的地方当首领,于是就因地取姓为温,由此世代相 传。鹤山温氏因在太原肇基发源,故郡望太原,堂号是太原堂。

入粤始祖

鹤山温氏的入粤始祖,讳敬,字周穆,号文宁,又号东升(1211—1280年),宋理宗淳佑11年(1251年)殿试进士,原籍河南洛阳。

《南雄县志》载,温文宁在1268年任南雄知州,并负责当时岭南一带的司法。

温文宁是南宋南雄州最后一位知州。他任职的时间,正值南宋末年。1276年正月,元军入侵,温文宁随南宋朝廷移迁新会崖山作最后抵抗,可惜数战不捷。

南宋历史终于新会崖山战败而宣告结束,元朝从此一统天下。当年那些拼死抵抗元军的将士,后来以抗元英雄而被后人祭祀。温文宁因曾参与护帝及崖山战斗。因而也备受后人敬仰。他卒后,后人将他安葬在崖山战场,使其魂归南宋。

据族谱载:温文宁生前娶姚、汪、张三位夫人,共生六个儿子。长子中理,后裔现居南海;次子中直,后裔现居东莞、宝安;三子中孚,后裔现居新会、鹤山、高明、台山、清远;四子中训,后裔现居顺德、中山;五子中美,后裔现居德庆,六子中典,后裔现居广西梧州。

蕃衍概况

温氏于元初(约1281年)进入现鹤山龙口霄乡(当时属新会古芝都),即在鹤山建县前450多年,便在鹤山这片土地上蕃衍生息了。

当年温文宁和他几个儿子从南雄追随南宋朝廷至新会崖山抗元战败后,最早流落新会白石(即现江门市郊区白石)。1280年正月,温文宁卒后不久,其第三子中孚一族即从白石迁徙霄乡。

中孚,字师,号大霖,是鹤山温氏的二世祖,俗称大霖祖。中孚共生五子,长子有德,次子有亮,三子有光,四子有业,五子有淑。五子中,除有淑迁新会双水王井头外,其他均在鹤山开枝发叶。

从中孚后裔在鹤山蕃衍生息700余年的情况看,各支派比较集中地聚居在现龙口、古劳、宅梧三镇。根据传统习惯,鹤山温氏可划分为四个支派,各支派的蕃衍及主要分布情况是:

有德支派。有德生来福、来仪、来凤三子,于元初从霄乡(一说从新会白石)迁徙至现宅梧镇。据考,700年前有德支派迁徙至宅梧时,当地还是荒山草野,行政上隶属新州新兴县双桥都管治,还没有宅梧这个名称。有德支派至今传至26代,在宅梧镇内现有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该镇东门、欧村、梧村、提山、秀坑、双龙等村。

有亮支派。有亮生永兴、义兴二子,其后裔约于1308—1311年间,从龙口镇霄乡迁徙至安份、仓下、凹峡、石龙、湴蓼、隔水等村。该支派人口以现龙口镇五福管区居多,五福管区除极少数杂姓外,全部都是有亮的后裔,计有3200多人。

有光支派。有光生东阳、梅圃、玖雄三子。据考,有光后裔最早由霄乡迁出,约于1281年左右便迁至现龙口镇青文管区文堂开村。该支派为纪念始祖温文宁,特将村名命为“文堂”。1368年,有光第二子梅圃的后裔又从文堂分支到青草岗(又名青溪)。现青溪连同文堂组成的青文管理区居住有光的后裔近2700人。

有 业支派。有业生仕能、仕刚、仕朝、仕弘四子,其后裔有一部分留居霄乡,有一部分迁徙至现古劳镇江头、维墩、双桥等地。其中,有业第四子仕弘生国玉、廷玉二 子,于霄乡迁徙至东莞西乡(今属宝安),其后裔现散居于宝安及香港蚝涌、马鞍山、大埔仔等地。清朝末年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鹤山有业后裔又有分支到现鹤城 镇。现鹤山市内有业支派约有2300人。

据不完全统计,生活在现鹤山市内的温氏中孚(大霖)后裔已超过1万人,若加上外出工作和旅居国外及港澳台的鹤山籍中孚后人,总数超过2万人。如果将历代分支于两广各市县的中孚后裔进行统计,那将是一个更大的数字。

CNPink(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