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山市址山镇龙湾龙蟠村的东侧,有一座两进(有旁座)的大祠堂,门面以麻石镶嵌,门楣上刻着“谅祖邓公祠”,两旁的对联是:南阳世泽;东汉家声。祠里正厅 悬挂一木匾,刻着“九如堂”……祖祠刻下的文字内涵是什么呢?引起了邓氏后裔的我探索、研究的兴趣,特别是邓氏家族的来龙去脉、古今曾有过的辉煌等等,是 我和亲爱的读者所焦盼了解的。
一、南阳世泽 东汉家声
《南 阳邓氏族谱源流序》有记:周官小史,定世系辩昭穆之制,上而君公卿,下及士大夫之家,不相越俎。至我国朝挚虞以来,始有谱牒之作。闲尝考魏书所载谱系编, 有四海大姓、郡姓、县姓等纪,大都以门弟相尚,故魏书九品官人之法,多出于世族大家。而世族之所通显者,则莫如南阳邓姓为最著。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其季 父曼公于河北南阳之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郡,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晃、徽、庆、桓……至宣公字吾离,经一十九代。
从这一段记载可以得知,邓姓的鼻祖是我国商朝曼公,他当时被封于河北南阳(今河南邓州、新野一带)。自始,邓氏世代绵延。“南阳世泽”内涵是邓氏之渊源为南阳、世代恩泽流芳之意。
那么,下联的“东汉家声”又是何意呢?这是来自邓氏的一批国栋人物。
东汉时代(公元25年至220年)邓氏的禹公、训公、骘公——为祖孙三代杰出人物。
禹 公——邓氏始祖曼公下第四十七世祖,名禺,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十三能诗,幼年游学京师长安,与刘秀极亲善,迨刘秀征讨河北,禹公常与定计策。任使诸将, 亦多询禹公。禹公曾以大破王匡、刘均、成丹诸将军队十余万而名震关西。刘秀即位于鄗,史称光武帝,拜禹公为大司徒,首次封为酂侯,时年仅二十四岁。又因讨 伐赤眉居功,迁拜右将军。天下既定,论功最高,封高密侯。时帝即位,拜为太傅(中央最高官),最为尊宠。故立有祖祠“南阳堂”。对联:南洋绵世泽;高密永 流芳。禹公生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死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谥曰元侯,留像于云台,故有“云台首将,卫国元勋”之称。有子十三人,使各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训公——禹公长子,名训。少有大志,乐施于士,士大夫多归之……羌胡集兵万骑来攻,训公待以恩信,以德感之,而羌胡军上下皆悦服,退兵归郡……
骘公——训公长子,名骘。迨西羌叛变,诏骘率兵以讨平之,拜为大将军(中央最高武官),骘公既辅朝政,崇节俭、罢力役,推荐贤士……天下复安。
邓氏自东汉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为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小吏不可胜数,可谓邓氏家族最为光宠的时代。对联“东汉家声”是指邓氏家族在东汉年代最辉煌、最有名声之意。
二、官民拥戴 一代贤后
东 汉时代的邓绥,在中国古代的“百美图”中,是一位既美丽又贤明的皇后。她是太傅禹公之孙女,天资颖慧,六岁即遍读史书,十二岁通诗经和论语,十六岁被选入 宫,史称她身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见者均惊为天仙。永元八年封为“贵人”(位次于皇后)。当时和帝皇后阴氏因妒恨而常设法陷害,结果反而失宠于和帝。帝 认为邓绥德才兼备,能承宗庙,母仪天下,终立邓绥为后。当殇帝生下还不到百日,即立帝位,尊邓绥为皇太后,从此临朝摄政。
迨 殇帝夭折,邓太后再定策立安帝,继续摄政。在她掌政时期,日理国政,夜读经书,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提倡节约,极重视学术文化,崇尚礼教……她总揽国政, 举措安祥,应付自如,忠心耿耿为国家。她先后辅弼三朝,执政二十年,朝野一致拥戴,人无异言。遂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贤后。惜于永宁二年驾崩,年仅四十一 岁,死时全国百姓哀恸,如失父母……
三、发祥珠玑巷 移民珠三角
邓 氏出自今河南新野县,何种原因而迁散全国各地呢?《邓氏族史》记载:光武中兴,论功邓禹居首,其裔得禹祖之遗徽,袭高密之成谟,簪缨绵延,袍笏相继。逮乎 桓灵之世,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祸国,因而引发黄巾大起义及随之而来的军阀大混战……绵续近一个半世纪的南阳望族也未能幸免,被卷入难民潮分流全国 各地,播迁繁衍。
那么,南雄珠玑巷邓氏从何而来呢?“族史”记载:南雄邓氏分别来自江西、福建和金陵(南京市)。在唐末宋初这一历史时期,几番朝代更替的战争,灾害频繁,造成中原社会不稳定,其氏族纷纷南徙。南雄邓氏皆由此时来雄居多。故此,唐末时期(公元800年)就已形成南雄邓氏世系……生齿日蕃,宋末之初,因误国权奸贾似道一手制造的“胡妃事件”及北宋金人入侵、以及宦游等原因,复由此而徙居别省县乃至海外都不知几许。
公元1074年, 珠玑巷邓氏公房越南公后裔的念小三郎的一个分支,移民到南海、顺德、番禺、鹤山(新会)。那么,鹤山的龙湾、笋山等邓氏又从哪儿来的呢?这和其他氏族一 样,为求生活和发展,有先有后地,邓氏从得天独厚的珠玑巷走向地广人稀的烟瘴之地——珠江三角洲。《邓氏族史•训公房八十四世邦仁公源流录》有记:九十三 世祖林乔公,乃邦仁公九传裔孙、焘公之子,登宋嘉熙科(1239年) 进士,未仕,以上封事件,旨谪居南雄州保昌县珠玑巷,妣黄夫人生一子英甫号带湖,英公十九岁入府庠,四十五岁为广州府南海县儒学教谕,居广州生九子曰: 玑、荣、宥、昌、仑、胜、恪、严、谅。长子玑任南海邑庠生;次子荣任承新郎;余皆南海县学;唯谅字文进号昌光(九十五世)任至谏议大夫,居新会吉京山冈邦 冲。其后分支新会岭头,开平护龙、石头,新兴棠下,从化,鹤山龙湾(以山为龙水为湾)、笋山、古劳、大洞田。鹤山邓氏,祖自南雄——广州——新会(鹤 山)。龙湾的“谅祖邓公祠”是上列五邑的邓氏后裔联谊会建立的(建于同治壬申季毂旦)。正堂的牌匾“九如堂”是纪念带湖公第九贤子谅的意思。
四、鹤山邓氏 始祖圣显
据《邓氏族史•鹤山支派》载:广东鹤山龙湾乡,奉焘公为太始祖,圣显为始祖。
七世祖考字圣显,号处严,君庆翁(祖祠建在龙湾西迎里)之长子也,正嫡妣麦氏,庶妣柳氏……按历世相传,翁生平贩牛生理,常往雷州买牛往古劳贸易,故在古劳续娶柳氏祖母逐家焉,厥后麦氏祖母所出居龙湾,柳氏所出居笋山……
据 《鹤山县志•居民篇》记载:南宋时,有邓焘南迁入粤,其后裔自南雄迁新会礼义坊。六世孙圣显、一龙、一峰……圣显迁今鹤山沙埗东华里(原新会),生以敬、 以顺、以文。以敬(龙溪)迁龙湾,分支塘坞;以顺留沙埗;以文(妾子)生于笋山,分支南峡、观溪、高圳、吉村;一龙迁越塘,其孙分迁古劳、洞田,分支大 桥。一峰迁坡山。莱吉、大官田之邓氏,亦属焘之后裔。
五、龙溪率子 筑陂垦田
迄今龙湾邓氏之后裔,皆见北上三里之大幅山东坡,尚有石墙脚村落遗址,究谁所住?南面陂头,究谁始筑?陂侧南去一里长、近十米深之傍山水渠,为谁开凿?在此值得探之颂之。
据《邓氏族史•鹤山支派》记载:八世祖考讳存诚字以敬号龙溪,圣显翁之长子也,妣麦氏、梁氏二位安人,共生九子:
长房渔隐,妣麦氏、梁氏,裔居龙湾、双桥都塘湖。
二房雪轩,妣黄氏,无嗣。
三房容轩,妣黄氏,裔居本乡。
四房耕隐,妣刘氏,裔居本乡传三代,迁居雷州府茂名县水寨村。
五房信,今无嗣,大宗祠邓信官人神主是也。
六房积善,妣麦氏,裔居本乡。
七房园隐,妣梁氏,今无嗣。
八房东轩,妣麦氏,裔本乡。
九房南轩,妣陈氏、吴氏,居本乡。
公与圣显,始从茅园处,迁居新村,名迎阳村(今址山新陂农场西边的大幅山之东坡),今尚有石墙脚、村落遗址。
龙溪公颇具开发睿智,且勤俭成性,躬率九子,在迎阳村南面双溪汇合、石龙隆起之处,横筑一陂,并随山开圳至新田等处,灌溉垦荒成田,约有60余亩,今新田尝业,皆公之手泽也,亦为后来龙湾水利工程打下良好基础。此功永不可灭。公与二祖妣三柩,合葬于本乡村上约二里许,土名狗山,山形狮子望楼台……石园墓碑。
邓氏从当年的新会迁至目今的龙湾、笋山等处,距今已有近千年,世代繁衍,如开枝散叶遍布鹤山各地,目今全市已有邓姓人口7000人,占全市人口的2%,为本市大姓之一。鹤山龙湾乡学派昭穆:朝廷讲道德,国家享荣华,昭创守成恒济美,仁立义定齐辉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