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同乡会主席——李一谔

家乡区县: 广东省鹤山市

李一谔(1892——1974)原名恺章,号瑞饶,鹤山县桃源镇蟠光村人。青少年时期,他先在本乡私塾读书,后随父亲李健生到美国,入芝加哥工程学校学习机械工程。其时,正当清末民初,在民主革命和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树立了“实业救国”的理想。他在后来的《上大元帅、省长书》中自述他早年的思想时说:“一谔自幼留学美洲,见夫文明国政俗之整齐,回想我国上下之昏聩,慨然有感,日思以提倡宗国之物质、供给之本源与地方改进之模范为己责。因所肄业者为机工专门学科,是以学成归国,即投身实业界中,经营机器事业”。1915年,他回到故乡鹤山,在谷埠开办碾米厂和榨油厂,这是鹤山县第一间用机器为农产品加工的工厂。继而又在广州开办珠江电船公司,当时广东所造的快捷轮船,如“江枫”、“大南洋”、“珠江一叶”等型号,都是李一谔经手制造的。他在“实业救国”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曾经得到孙中山的当面称赞与支持。

但是,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反动军阀所窃取。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尚未真正成功,他号召革命同志仍须努力。李一谔亦逐步发现,不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单凭办实业是挽救不了中国的危亡的。于是,他便把主要精力转而投入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1917年7月,皖系军阀段祺瑞打着反对复辟的旗号,起兵驱逐张勋,再任国务总理,重掌北京政府大权。他对外卖国,对内实行封建独裁。孙中山揭露段祺瑞以假共和行真专制的面目,号召维护《临时约法》,恢复旧国会,于7月中旬到广州树起护法运动的旗帜,得到一部分国会议员和西南军人的拥护。8月底,孙中山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为了加强讨伐北洋军阀的军事力量,孙中山积极筹建空军,在军政府设立航空处,任李一谔为航空处长,张惠长为副处长。当时,广东仅有旧飞机两架,存放在大沙头仓库中。李一谔将这两架飞机修好,派张惠长率张恢寒、蔡思杜两名飞行员试飞训练,并在大沙头建立空军训练基地。1918年4月,军政府发动讨伐龙济光(龙济光一向与北洋军阀勾结,曾统治广东三年。1916年10月被桂系逐出广州,盘踞海南岛,北洋政府仍任命他为两广巡阅使),李一谔奉命携带两架飞机至儋县配合陆军作战(当时的飞机还不能作远途飞行,需拆卸后用船运至海南岛再安装)。7月,龙济光被击败后仓皇逃往北京。李一谔在讨龙战役中立下战功,便携机回到广州。此时,孙中山受西南军阀莫荣新等排挤,已于5月21日离穗去沪。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主张南北停战议和,孙中山发动的第一次护法运动遂告失败。李一谔也就离开了航空处。他任航空处长时间虽短,但是他拥护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鲜明立场和开创我国航空事业的功绩是值得后人纪念的,他被后人称为航空先驱。

由于李一谔在第一次护法运动中是孙中山的坚定的支持者,所以到第二次护法运动时被孙中山看重,“示意”他回原籍竞选县长。据当年曾经参与选举事务的林志钧、毕侣、钟凛之三人合写的《陈炯明倡行联省自治及民选县长之见闻》一文忆述,1921年产生的民选县长中,有几位是孙中山信任的人。他们“是曾经资助孙中山在海外鼓动革命之归侨或同盟会员,经孙先生示意其回原籍参加竞选者(如鹤山之李一谔、香山之吴铁城、台山之刘栽甫)”。

1921年,非常国会通过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决定整军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另方面,陈炯明打着推进地方民主政治的旗号,在广东省内各县实行民选县长制。

李一谔从1921年12月就任民选县长后,勤政爱民,兴利除弊,主要政绩有几个方面:

一、剿灭土匪,维护社会治安。当时鹤山境内,大小股匪多如牛毛,每每劫掠村镇,掳人勒赎,无恶不作,致使行旅畏途,商贾裹足,居民枕不安席。李一谔“抵任后先从办团治匪入手”,他组织各乡村建立武装团队,修筑碉楼,联防自保。又曾亲率军队围捕惯匪何老二、马骝王等,多次取得胜利。一年之后,土匪敛迹,村镇平靖。

二、取缔私塾,拨尝兴学。当时鹤山县的教育事业是非常落后的。虽然早在1912年——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中央教育部已颁行了“壬子癸丑学制”,制定了废除封建私塾、创办新式学校、取消读经讲经、开设新课程、女子有受教育权利等教育政策,但时过10年,鹤山仍未实施。各村镇的教育阵地仍被封建私塾占据,许多塾师都是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李一谔洞悉此中弊害,刚上任就宣布“兴学为当今要政”,“设塾乃阻学之尤”。他任命两广师范学堂毕业的进步知识分子宋森为教育局长,下令取缔腐败私塾,提拨各姓各村祖尝庙产为办学经费,限期各乡镇办起新式学校。至1923年,全县先后解散私塾130 所(其中自行解散54所),办起高等小学10所,学生375人,办起国民小学30所,学生1974人(内含女生144人),另外还开办教员养成所两所。同时又发动华侨捐资办学,如下黄村,泮坑村等学校,都是此时由该村旅居智利、美国、秘鲁等地的侨胞捐资创办的。两年间,鹤山教育改革就打开了局面,面貌大为改观。

三、厉行禁烟禁赌。县政府三令五申向群众宣传禁吸鸦片,封闭烟馆,令吸毒者限期戒除。李一谔还亲率队伍深入山区宅梧一带,劝令农民铲除罂粟苗,根绝土产鸦片。同时又取缔番摊牌九赌档,收到较大成效。

四、发展交通通讯。倡建了谷埠至沙坪的全县第一条公路,架设全县电话网,有效地改善了鹤山的交通通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李一谔为改造鹤山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得鹤山民众及海外侨胞的支持与拥护。当年鹤山财政十分困难,巴拿马鹤山公所及智利鹤山商会等华侨团体都先后捐款帮助李县长施政,公路建设也得到不少香港同胞的赞助。但是,他雷厉风行革除弊政的措施招致了土匪恶霸顽固势力的忌恨。他们对李一谔不断辱骂与攻讦,甚至不惜颠倒黑白,诬告构陷。

1923年11月24日,广东省公署下令免去李一谔的鹤山县长职。消息发布,鹤邑民众哗然,各界人士包括侨团代表乘李县长就职两周年的12月4日,在沙坪水东围举行“民治两周年纪念”民众大会,到会者有各乡堡团勇、各校员生、狮子队、锣鼓队3000余人,加上自动与会的群众不下40000人。会上演说的各团体代表同声颂扬李县长德政,竭力挽留,并致电省公署,为李县长辩诬,请求省公署收回成命。这样的民众大会举行了四次,使省公署先后委派的两位新县长无法履任,僵持半年之久。但当年广东革命力量与各派地方势力矛盾斗争尖锐复杂,政府人事更迭纷繁,一年内换了四位省长(邓泽如、胡汉民、徐绍桢、廖仲恺),政局变化很大。李一谔见此形势,乃于1924年5月交卸县印,离职而去。

如果说,省公署(其时是廖仲恺任省长)没有接纳鹤山民众的要求,是因为偏信了奸党的诬告,那也不然。李一谔打击匪党,革除弊政,自然会受到恶势力的攻击。此前一年,曾有人控告他“筹款助逆,庇种烟苗,滥封民业,焚掠全乡,擅捕党员,侵吞公款”等罪名,省公署派专员来县调查,弄清事实真相,查实那些罪名全是恶势力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诬告。李一谔清正廉明得到进一步证实,他的地位并没有动摇。

如果说,李一谔是随着陈炯明的下野而被免职,那也不符合事实。1922年2月21日,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及孙中山在观音山的住所粤秀楼,成为革命派一致讨伐的对象。而免去李一谔县长职务是在1923年11月,事隔一年多,两者没有联系。1922年10月18日,孙中山电令入闽北伐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滇桂粤军组成西路讨贼军,联合讨伐陈炯明。1923年1月,西路讨贼军自梧州沿西江东下,于1月16日攻克广州。陈炯明通电下野,撤回惠州老巢。此时,鹤山发生了东路讨贼军第八师师长徐汉臣扣押李一谔事件。徐汉臣率部驻扎沙坪,2月25日,徐将李一谔骗至设在同善堂的师部扣押,并派兵洗劫县署,包围游击队驻所将其缴械,另派其参谋长周达代理县长。沙坪秩序大乱。各乡团勇数千人准备出动营救李一谔,邑人纷赴广州军政府大本营及省署报告,军政府立即派员到鹤山调查。同时,徐部营长彭在田坚决反对徐的行为,逮捕了周达,交大本营来的调查员解省究治。徐汉臣“倒李”失败,在鹤山无法立足,只好移驻九江。这一事件的发生,过去都说是徐汉臣被南海顺德的匪党收买所致,这有可能。但是,联系上述背景,可以明白,徐汉臣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实际上与陈炯明的失败有关。他误认为李一谔是陈炯明的党羽,陈一朝倒台,他就马上“倒李”。殊不知他判断错误,卤莽行事,自找麻烦。事实证明:大本营和省公署是支持李一谔的。

李一谔之所以被免职,根本的原因是“民选县长”体制的被废除。

“民选县长制”是陈炯明炮制的。陈炯明是同盟会老会员,孙中山的追随者,在广东拥有军事实力。他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后,翌年又率军进攻广西,讨伐桂系军阀,得胜而归。自此野心膨胀,乃力倡联省自治,借以达到割地称雄的目的。他的计划分两步:先实行“县长民选”制,然后制定省宪法,由省议会选举省长。这样他就可以合法地当选为“民选省长”。当他提出第一步计划时,军人许崇智、魏邦平、文人陈秋霖等,曾以广东驱龙讨莫,连年干戈,社会秩序刚复,国人知识未开,事实上未达到人人能行自治及县长能真正民选为理由,劝陈考虑。但陈急于实行联省自治,以遂其军阀割据的野心,实行县长民选,一方面可以标榜民治,另方面,可以排斥异己,乃一意孤行。自1921年4月起至10月止,费时半年,全省90余县中有60余县选出了新县长。从当选者的政治背景上分析,这60余位民选县长可分为民党派、省署派(即陈自己派系的人物)、地方旧势力及少数新兴分子派几种。总之,并未能选出陈家的一统天下。

人们往往被“民选”、“自治”这些漂亮的口号所迷惑,以为民选的就一定是好的。其实,从选举的质量上看,远非如此。第一,参加投票的选民,全省90多县总计,仅有2138000人,在广东3000多万人口中,投票者不及十分之一,平均每县登记选民只有22000人。第二,选举条例规定,有选举及被选举资格者,须服工役三日,或交纳代金每天三角共六角,美其名曰:“提倡劳工神圣”。但此项规定,好处未见,弊端先呈。因为拥有资财的竞选者,可以用他人的名义多缴代金,包办选举。不过依竞选者估计,大约有若干选票到手,便可获选,因此又不必多求。第三,民智未开,不知选举为何物,缺乏参与意识,稍有知识者又深知此事不过是官场上的把戏,结果总是落在财雄势大者手上。且章程明白规定,各县预选3 人上报省署由省长圈定1人,权操官手,选举徒具形式。第四,各县选举,由当任县长负责监督,因此大多数为旧势力所操纵,选出来的也大多数是旧势力的代表。如李一谔这样具有进步思想并且政绩卓异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因此,到陈炯明的野心暴露并且倒台以后,人们便开始以清醒的眼光重新审视民选县长制了。到1923年5月廖仲恺任省长后,民选县长的两年任期已届满,便干脆废除这一体制。各县的民选县长不论其政治背景如何、工作表现如何都先后被免职。民选县长制在广东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由此可见,省公署免去李一谔鹤山县长职并不是针对李一谔一人,也不是针对鹤山一县(台山县长刘栽甫、香山县长吴铁城亦于同年被免职),而是针对陈炯明的政治遗产——民选县长制。这就是鹤山民众挽留李一谔的强烈要求得不到军政府和省公署接纳的根本原因。

1924年5月1日,李一谔交卸后,5月5日就任全县联团总局局长职。1925年1月,李一谔被任命为粤军第一军新编第一旅旅长,率队驻沙坪。5月16日,奉命移旅部于江门北街。1926年以后,李一谔淡出军政界,到香港开设乐古印务公司,成为一个实业家;以后又被推选为旅港鹤山同乡会主席,连任12届,历时24年,成为著名的侨领。这是后话。

CNPink(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