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年 (1939~ ) 矿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古劳上升仁和人。生于香港。1947年至1957年在贵阳读书,1958年在北京地质研究所工作。1962年在中科院读研究生,1966年毕业留该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86年任研究员,199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的“适度过冷结晶”理论和“余硅指数”配料计算方法,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沸石水泥研究”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结构光性矿物学》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80年至1986年当选为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2年任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民盟副主委。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书3部:《结构光性矿物学》、《X射线粉法及其在岩石学中的应用》、《选岩矿物概论》;主编专著4部:《岩矿实验室工作方法》、《铸石》、《铸石研究》;发表论文140余篇。
邓景扬 (1916~2000) 博士、育种专家、法国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古劳上升人。越南第二代华侨。留学瑞士,获日内瓦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60年回国服务,任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1988年受聘为法国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任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华侨委员会委员,全国侨联第二、第三届常委、第四届委员;农业部侨联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一、二、三、四、五届理事,1992~1997年任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小麦项目副组长。1997~1998年任日本科学基金会的国家奖励推选委员,受聘为美国传记研究所与英国国际传记中心的科研顾问委员会委员,名列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与美国传记研究所的杰出人才辞典。1998年以其突出的科学成就获美国全球英才资料库与艾伯特、爱因斯坦国际研究院基金会共同颁发的奖状并荣获镌名于公元2000年1月1日在美国密苏里州揭幕的千禧年纪念碑上(获此殊荣者,全球仅24位科学家)。其主要成就是在小麦与水稻两个作物研究中鉴定出“太谷核不育小麦”及“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这两个中国独有的珍稀种质资源,证实了植物雄性核不育类型的存在,不仅丰富了遗传学、育种学的理论宝库,还革新了育种技术,为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此两项研究使我国在雄性核不育研究方面自成体系,领先于国际。1990年获劳力士雄才传略国际大奖荣誉奖,199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十多年来,邓博士领导全国20多个协作单位进行科学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50多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参加国际研讨会4次,并在会上宣读论文。多次应邀赴瑞士、英、法、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讲学及访问。主编3本论文集。其中一本(英文版)在国外发行。由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邓景扬论文集》受到国际同行的一致好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