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营建鹤山县城概况
根据现存的史籍文物,下分5点介绍营建鹤山县城的情况:
(1)疆域
据乾隆版《鹤山县志》载,鹤山县东西地广90里,南北袤115里。自县城东至新会杜阮村界40里,南至开平凌村水界35里,西至开平县水井营50里,北至古劳大河中与南海分界60里,西南至开平麦村界45里,西北至高明县杨梅汛界50里。折合现代计量单位,全县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四至界限与当今鹤山市版图基本相同。鹤山县城恰在全县版图的中央。
鹤山县的辖区,初从新会县割出古劳都全部,新化都、遵名都各一部分,从开平县割出古博都全部,双桥都全部,新兴都、得行都各一部分,共七都五十四图组成。建县后调整合并为五都,即附城都(今鹤城、址山、云乡)、古劳都(今雅瑶、沙坪、古劳、龙口、桃源)、双桥都(今宅梧、双合、合成)、新化都(今共和大部)、遵名都(今共和之黎村、连冈、平冈、石径、松下、藏龙、良耕等七村)。都图制一直实行到民国时期。1930年,广东省实行地方自治,废除都图制,改行区乡制,县以下以区统乡。鹤山全县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区,一度曾分为8个区。
(2)城池
黄大鹏到任后,于雍正十年11月开始修筑城池,经过3年,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县城周广6000尺,城高16尺,厚10尺,雉堞1000个。城有东西南三门,南曰恩波门,东曰近悦门,西曰远来门,各有城楼,高10尺(从城墙上起计)。城门口加筑月城,安置炮位。城北地处高阜,城外无村庄,故不开北门。城垣采用三宝黄沙之石,垒址于山麓,形如荷叶。东西南三面因河为池。
所谓因河为池就是利用原来的小河作为护城河。城东小河源于大岭牯山下,流经城东,即今二中、东门、镇小侧边后,折向西流,从南门口流过,汇入西河。城西小河发源于昆仑山下,流近县城处称西门陂、西门潭,汇合南门河后,流往禾谷、址山,连接潭江水系。黄大鹏组织民工加以疏浚,使之成为对外交通的水道,载货木船可由开平、台山上溯址山河,直抵县城南门码头。故民间对鹤城地理,有“三水入城一水出”之说。
(3)井泉
古人选址建城时,对于水源供应非常重视。即使城外有河,犹恐战时被敌人断了饮汲之道,必须城内有足够的水资源才成。陶正中3次到官田勘测,“相阴阳,观流泉”,发现鹤城地下水资源非常丰沛,加以开发,可以满足建城的要求。他满怀高兴地写了一篇《怀新泉记》:“……邑宰黄令乃于城西北址掘得泉源,渗漉浩涌而出,舆情惊悦。又城东城北再逢土泉二穴,引流周注,汇至泮池,如环如带。县治西南百步而近,乳泉沸起,如溅珠,如泻玉,渟浤甘美,民生并赖。盖造物钟灵,俟时乃显。前此空山蒙翳,宁知今日卜邑成聚,可用汲并受福耶?邑人议疏沼筑亭,名其泉曰怀新……”
鹤城城内有许多著名的井泉,如鹤眼井、仓前井等,都一直使用到近代。
(4)设施
城内的主要设施为文武署衙、学宫书院、神庙祠堂3类。
县署是知县衙门,前后共七进。第三进号“勤慎堂”,第四进有东厅西厅,是知县坐堂审案和议事的地方。第五第六进是知县和家属的生活区,第七进为裕民仓。县衙西侧有监狱。另在城区西部有守府和演武亭。
县署之南有学宫和儒学署。学宫座北朝南,大门外有照墙,门前有牌坊,正额书“青云”二字,左曰“腾蛟”,右曰“起凤”。大门名文明门,两侧小门通入东西两庑,西名礼门,东名义路,此为第一进。大门内有半圆形水池,石桥从池中跨过。这就是泮池和泮桥了。第二进为黉宫,是生员课试的场所。第三进为大成殿,祀孔子牌位。第四进有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学宫东侧有明伦堂、儒学署,是学官治事和休息的处所。
建城初期就在城内修建了万寿宫、城隍庙、关帝庙,相国祠、福德祠和土地庙,东门外有谷皇庙、社稷坛,西门外有风云雷雨坛。建城后各种名目的庙宇有增无已。稍后,附近各姓居民更进城建造祖祠,有吕家祠、马家祠、徐家祠等十多处。
城内主要道路,都用花岗岩条石铺砌,路底下是下水道,排水通畅,路面整洁。
以上3类建筑群占了城区的大部分地方。城内不设墟市,民居也不多。由此,可以见出当年的施政方针:一是以城守与政教并重,二是以神道辅翼政教。鹤山城的主要设施,充分显示了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
黄大鹏始建县城时,招集客商于东门外东关顶建造墟市,后来发展为忠信大街。光绪朝以后,南门外出现了一批店铺,形成了后来的鹤城墟。主要街道茶行街,谷行街,米市街、逢源路等均在城外。近代城市,多数是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城”与“市”不可分割,而清代创建鹤山城的因由不同,它是官员们主观规划的产物:在全县版图的中央营造一县的政治文化中心。
(5)遗迹
鹤山建城至今,已过去260余年。几经沧桑劫难,古城建筑已面目全非。1928-1931年,拆毁城墙修马路,现仅在北垣残留些少土墙与基脚痕迹,从中可以考出当年筑墙的方法是:以大石垒基,用石块两面砌墙,墙中实土,城头雉堞用砖。东西南三座城门虽已拆除,却成为该处地名,循名以求,尚可想象当年县城的规模。修建于乾隆19年的鹤顶亭已在1998年按原貌重建,作为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屹立在鹤山之巅。原鹤山书院旧址早已改建鹤山二中校舍。旧县署在30年代被日本飞机炸为平地,解放后平整为二中运动场。其南端有百年古榕一株,相传为署前遗物,巨干参天,浓荫盖地,令人怀想古城风姿。1990年暑季,古榕忽然起火自焚,老干烧毁,根部再发新枝。南门内学宫及儒学署旧址,为今之鹤城镇小及幼儿园所在地。现存学宫遗物“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石碑一块,竖于小学操场中央,见证着封建社会中孔夫子及儒学地位的尊崇。关帝庙、演武亭、守府及各姓祠堂等,先后辟作民居,唯有半座城隍庙(仅剩后殿)现在依然享受着善男信女的香火。
从以上5点,可知鹤山城虽为山间小城,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综观其体制、设施、作用诸方面,仍可窥见封建国家基层政权的典型面貌。当年,清政府是在封建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把县治设在鹤城的,后来,经乾嘉道咸同光宣几朝以至民国,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商品经济发展了。沙坪镇由于附近地区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农工商业发展较快,至20世纪初已成为全县经济中心,取代了鹤城在全县的重心地位。相形之下,鹤城在其地理位置与发展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县治的要求了,所以,至1913年,国民政府便决定将县政府迁至沙坪,鹤城仅保留一个旧县治的名称罢了。
4、垦辟鹤山县的初民
鹤山建县之初,在册人口不足1万。据乾隆版《鹤山县志》载:共实编8871丁口。这是户口册上的人口数,实际的人口可能多些,总在万人之内。现仅从其构成与来源上将开县时的居民大致分析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县前久已定居当地的土著。这部分人居古劳都最多,双桥都次之。他们是鹤山居民的主要部分,因其定居本地先有四五百年历史,遂被后来者目为土著。其实,他们原本也是来自中原的移民,自南宋初年(绍兴年间)开始迁入,而大部分自称是南宋末年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如本县大姓禄洞及陈山李氏,越塘、维墩、大埠、雅瑶之冯氏,以及隔朗陆氏、平冈宋氏、平岭冼氏、霄乡源氏等,他们的先祖都是从珠玑巷迁来。
这一部分居民自宋末迁来,定居鹤山已有数百年历史,不少姓氏已修了族谱,其渊源清楚可考。他们多居于平原富庶之区,士农工商,人才辈出,对开发鹤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例如,防御西水屏障家园的古劳大堤,就是他们战胜自然的成果;驰名的鹤山特产红菸与古劳茶,又是他们历代培育的结晶。
第二部分:清初自粤东迁来的客家人。他们的祖先原本也是中原士族,宋元以后迁至闽粤赣三省边区,在粤则聚居于惠州、潮州(雍正十一年才从惠潮划出嘉应州,即今梅州,为客家人聚居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有新会营千总赖易胜,系潮州大埔县人,奉派驻防大官田营汛,见该处地荒人稀,便从家乡招得一批人前来垦荒,是年始建坪山村。自后,粤东客家人陆续迁来,至鹤山建县前,已开辟了坪山、五凸型、横坑、南洞、龙团、小官田、北芬、殷洞等十七条客家村。
开县之年,粮驿道陶正中奉命悬示招垦,对应招前来者给予政策优惠,粤东客家人闻讯来而者甚众。“荷锄求地者日以百计”。这是客家人移民鹤山的第二次高潮,民间称为“五子下鹤山”。他们多数定居在今鹤城、云乡、四堡、共和、合成、白水带各处村庄,由于他们的到来,官田、禾谷、云乡这些山间盆地开发成了良田,丘陵山坡变成了茶园,鹤城墟出现了茶市。到咸丰初年,鹤山客家人发展到极盛,分布在四十堡一大片地方。
上述两部分居民,除语音迥殊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亦多差异。乾隆版《鹤山县志》指出:“惠潮来民,多农鲜贾,依山而居,以薪炭耕作为业,故其俗朴而淳,与土著差异;土著之民,多商鲜农,贫者亦习工技以治生”。
第三部分:建县前后从南海、顺德迁来者。
建县之前,有伍德彝等150户自南海顺德来县境承垦荒田。估计这150户是富户,他们向政府承包大片田地,再转租给佃户耕种。雍正九年,他们联名呈请建县成功,“立县日准其入籍,子弟一体应试,境内荒田听其随力开垦”。黄大鹏建城时指定城内西南区除建关帝庙城隍庙外尚有余地就分给这150户建房居住,又批准他们可以继续招佃垦荒以安置新来的惠潮移民,此外,今竹朗施氏、尧溪、赤坎之刘氏,皆迁自顺德龙山,古劳麦村关氏迁自南海九江。这一部分邻县移民,人数不及前两部分多,但在财力与人力上对开发鹤山作出了贡献。
上文对垦辟鹤山县的初民,从渊源上分析为三,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已逐步融为一体,认同于“鹤山人”这个群体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