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劳,你会很容易看到一堵白玉般铸成的大堤矗立在西江河畔,使人油然而生安稳和壮丽的感觉。
古劳大堤从明朝初年到解放前5、6百年间,经前人的艰苦努力,只得一座百孔千疮的土堤。西涝来临,处处暗涌流泉,年年要耗费无可估计的人、财、物力以应付凶险的洪水。可解放后只50多年,就把土堤变成钢堤,这又不能不信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不信服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同时也看到党和政府领导下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只有这些,才产生出当前的硕果:稳健的钢堤。
古劳大堤的由来
古劳地区,宋朝时,西江边已出现大片冲积滩涂,土质肥沃。当时,北方连年战乱,灾民大量南来,正好利用这些土地耕作维生。枯水期,安享其成,每年夏秋间,西(江)水来临,常是颗粒无收。群众渴望除此洪灾,官方为了安定和税收,双方都急须筑堤抗洪。最先是官家督修。据道光《鹤山县志·建置》(注)说:明洪武末来年派遣国子生和技官到各处,集吏民乘隙修治水利。经费由当时政府给付,也向殷富募集。到清初,两广总督鄂尔达奏请改官督改为官修,但官修不力,致堤围"岁有冲决"。到乾隆14年(1749),这个相对今天来说是落后的低级土堤,也起到了保护生产的作用,围内到处兴起了水塘养鱼、塘基种桑、养蚕,西江边又出现了渔埠(捞鱼苗及经营水产业等。)这些塘、基、埠都可招佃收租,款额颇钜。这时,知县张甄陶因修堤经费也大,为减轻当时政府负担,他提出把每年招佃定租的收入,拨作修堤经费。由官拨改为取自招佃租,是堤政上一个重大变化。但吏治腐败,起了反面作用。史称:"各渔埠自乾隆14年拨归古劳大围,实则归之于官,自后请领需时,或准给而实不给,遂至岁有崩溃。"[见上(注)]至此,官督民管民修的愿望就在官民之间涌现出来。到嘉庆十八年,药迳司巡检窦玉 和县令蒋善功极力向两广总督蒋悠 申请,才有"批佃则归诸民,查勘则委诸官"的规定。嘉庆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鱼埠招佃告示》作了详细规定:"……将该处(古劳)围基鱼埠拨归业户自理,递年听众招绅打拨。俾得依时落石,修筑完固……此项经费应归绅士经理。仰即转 公举殷实绅士充当首事;速将低薄浮松处所,遂一修筑坚固;核实支用经费,到册报销;至鱼埠 ,务 殷实绅士批佃输租,永作修筑基围经费;如遇收支银两,仍列册报明该水利巡检转报查核;毋许浮冒侵渔。……如有身家殷实,熟识水性,谙晓装捞,情愿承佃古劳鱼苗埠 者,许即向首事等承批输租。"
从此,古劳围的堤政,走上了一条比较合理正规的道路,一直保持到解放时,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蚕桑兴旺,塘鱼大盛远销,纺织业也繁荣起来,出现广泛流行的"古劳家机"布这个品牌。据史书载当时人均田四亩即可足衣食,因一亩桑月採叶五百斤,喂蚕得丝四斤,家有十亩桑可养活八口人。使这一带成为渔米富庶之区,文化、教育也相应发展起来,成为县内教育发达的地方。同时,在历年洪水为虐期,险近许多堤围崩缺殆尽的情况下,此土堤独巍然不动,曾被时人赋予"铁围"的称号。
古劳大围由初建至解放前五百多年中,虽只得一土堤,但也是前人在经济不充,物质不富的条件下勤劳艰苦奋斗的成果。其间,功不可抹煞者:明代冯八秀及健全堤政动作的窦玉 。
公元1962年,古劳大堤崩决,不是人为的错误,而是时代认知力未达到这个水平的结果。古劳大堤1962年崩决,是由于在基堤底的实土下陈年榕树根腐烂后变成的邃洞道造成的。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旧大堤进行大力改造。扫除堤上的榕树,细查挖清树根,探明清理隐患。在实土上修建起新堤,在当时的时代认知力评断下在已查无隐患的实土上建堤是安全的,不料实土下深藏着当时肉眼看不出的腐根变成出隐患的邃洞,在当时的认识力未达到能认知的水平下,遂致崩堤巨灾。如果改造旧堤时,时代的认知力达到今天的水平,利用先进的高科技(如远红外线探测仪)则匿藏在实土下更深的树洞就会昭然若揭,也不会有1962年崩堤之患。1962年的古劳大堤,经改造后又年年维修涂险患、加高、培厚,已战胜过多次洪水侵犯。洪水期各级党政领导与广大群众都日夜在堤上奋战,防汛器材如桩木、沙泥包、石块、抢险专用的载满泥包、石块的大船都充分配备,1962年决堤前也同样高度警惕,严阵戒备,这是笔者在场亲眼见的,当暗潜流出现浊水时,即马上打桩,加倍投入沙包、泥石,可桩打了百几十支,混石投入无数,浊水反而扩大了束势,可惜那时时代认知力还未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否则用高科技仪器一照,深水中、高厚基身里的情况便瞭如指掌,险患会得到解除。可知时代认知力水平未到引致决堤而非人为错误。决堤后救灾用的麻袋、桩木、家艇、水车等供应充足;灾民盖临时棚篷用的葵笪、竹、木;无偿供应伙食用的柴火油盐满足需要。所以堵口工程迅速顺利开展,社会安定,民心平静,只二十多天,堵口复堤工程基本完成,没有影响农时,晚造生产虽迟了点也补上来。堤内积水由坦尾排灌站日夜开工抽水出海外,还有各处可以排水的地方,都常见几十架,几百架人力水车排开长龙竞快排水。工地上只见万头涌动,人人振奋。更难得的是,广州千多工人也自带粮食和生活用品前来支援,比起旧社会,遇上崩堤,常是数十年还难复元气,真是天差地别。这不是一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凯歌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