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武岭中学自创办以来,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霜雨露,坎坷磨难,但磨不去几代人的不辍进取和历史的功勋,在这期间,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有:美国芝加哥药学博士毛节夏,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党组书记汪文华,原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局长、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毛国华,以"许氏定理"誉称的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许永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受聘法国里昂第一大学数学教授、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称号的忻鼎稼等等。
沿革:武岭中学是一所历史名校,其前身为蒋介石先生创办并命名的“武岭学校”。成立于1927年7月,学校设置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从普通中学部到农职业部、从林场到农场到工厂、从医院到银行,组织机构齐全,实行军事化管理,人称“小黄埔”。从1932年起,蒋先生亲任校长,另设校务长管理日常事务,后成立由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陈布雷、陈立夫、陈果夫等12人组成的校董会,宋为董事长。1948年1月,其所属的普通中学部定名为“武岭中学”。1949年4月学校自然解散。1983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恢复武岭学校的普通中学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及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先后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87年9月,原“奉化县溪口中学”搬入武岭校园,武岭中学正式复校。复校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形成了“勤奋、严谨、力行、求是”的优良校风,办学水平及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张保庆同志及教育部人事司、高教司、规划建设司等领导分别来校视察,海内外教育团体也频频来校交流访问。
历史:学校源远流长,从1927年创办至今,风风雨雨、时辍时续,已走过了八十个漫长的春秋,为国家、为民族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回溯学校整个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创办:时间:(1927——1949)
1911年辛亥革命后,地处四明山脉南麓的千年古镇——奉化溪口镇也出现了兴教办学热,以各宗族为单元独自出资的方式,兴办了不同于以往私塾模式的新型学校,先有蒋姓办在武山庙的武山小学,继之又有周姓办在溪西庙的溪西小学和毛姓办在毛家祠堂的西河小学。1925年春,已经在国民革命军中成为风云人物的蒋介石先生秉承慈母遗命,整合力量以进一步推进桑梓地的乡民子女教育,择私邸丰镐房为校舍,将三所小学合并为一,称“禽孝区立小学”,聘张葆元先生出任校长。1927年7月,学校改名为“私立武岭学校”,蒋介石先生亲书校匾,时有学生300多人。
1928年,学校在武山西麓选定了一片宽阔的荒滩地作为新校址。1929年2月,特聘日本东京高等师范毕业生张明镐先生为校长,又特聘著名土木工程师翁文涛先生共同担当策划、设计及监建工作。新校舍由上海孙裕生营造厂承造,于4月20日奠基开工。同年7月16日,学校董事会在南京成立,由蒋介卿(蒋介石之胞兄)、孙琴凤、毛颖甫、竺芝珊、宋周运、毛庆祥、周枕琴、陈果夫、蒋经国、蒋纬国、张明镐等14人组成,筹集建校基金25万元。1930年元旦,部分校舍建成后,学校搬入新址。次年底整个工程告竣,占地72亩,总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有气势不凡的大礼堂一幢、二层教学楼二幢、三层宿舍楼一幢。此外还建有诸如图书馆、膳厅、医院、电厂、大小操场、农事试验场等一整套附属设施和场地。整个校园保留了原有的香樟、银杏、枫香等古树,又新植了许多名木(诸如罗汉松、龙柏、广玉兰、槭树、海桐、女贞等等),为花园式学校奠定了基础。农事试验场场部设在一山之隔的武山东麓,计有水田70亩、旱地110亩、林地1100亩,先后由朱行夫、宋涛、张恺、鲍尚贤、潘克勤等先生任场长,下设农艺、森林、畜牧、蚕桑、植保等科组。农场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造福桑梓的办学思想。
1931年,学校聘王家骧先生为校长,除原有的小学外,又开办了幼稚园和农业职业中学部。农职中学部全称“私立武岭初级农业职业学校”。
1932年2月,蒋介石先生亲任校长,王家骧先生改任校务主任。1933年,校务主任由刘藻、邓士萍等先生先后接任,并开始筹建葛竹分校。
1934年,省教育厅发文改农职部为“奉化私立武岭农业职业学校”。农职中学部由原四年制改成五年制(即由初级升至高级),开始出版《武岭农职校刊》。同年,又扩建了图书馆。图书馆先由蔡福珊先生负责,后又由黄寄慈先生负责(为正式任命的首任馆长)。黄先生负责后馆址从原来的武岭城楼移至校园西首平房。图书不断扩充,至次年,馆藏图书达12954册。1946年,又增加了中文藏书三千多册,外文藏书几百册,订购各类杂志几十种。
是年,葛竹分校、民众夜校相继办起。葛竹村地处深山,距溪口镇十几公里,为蒋母故里。校舍由蒋出资,1933年兴建,同年11月落成,1934年开始正式招生,校名为“武岭学校葛竹分校”,分校主任为王良穆先生。学生平时在那儿就读,毕业时到溪口与本部毕业生一起参加毕业典礼。民众夜校在溪口镇中街的雪窦下院,主要为成人扫盲。至1936年,夜校又提升为民众教育馆,馆长张令梯先生。至次年,民众教育馆还吸收上海等地来的战地青年20余人,组成抗日宣传队,编写《民声》三日刊,出版油印《抗日画刊》,编印张贴《战地通讯》,还下乡演出,将抗战宣传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时有夜校学生207人,多为15至20岁失学青年,最大的有39岁。
1935年,学校兴办更大规模的公益事业和经济实体,相继开辟和兴办了武岭公园、农民借贷所、相量岗林场、罐头厂。武岭公园位于古镇西郊,占地100余亩,亭台楼阁,风姿绰约,向镇民及游客免费开放。农民借贷所办在蒋家新祠堂东厢房,当时的中国农民银行斥资了20万元,借贷所低息转贷给当地贫困农民,主任先后有夏锦标、麦锦涛等先生。相量岗地处四明山脉东支主高峰,海拔976米,距溪口镇约15公里,原是一片不毛之地,学校召集民工叩石垦壤、植上松、杉、竹等幼苗。林场山地面积多达1.36万亩,员工130名,始任场长为谈信才先生。武岭罐头厂办在武山东麓汽车站附近,毗邻农场,专事诸如油焖笋、糖水桃片、桃酱、五香大头菜等等当地农产品的罐头加工,“武岭牌”罐头商标还在农业部商品局作了注册,全厂有职工300多人,厂长先后由余子久、高云翔、李骏德等先生担任。此外还扩充了校办医院和电厂,新建了自来水厂。武岭医院创办于1930年,首任院长孙啸月女士,院址在学校西首的新洋房。医院既为学校师生服务,也向当地民众开放。师生就诊免收号金、诊金,药费酌收;校外民众前来就诊,凡贫困的也予以酌情减免。全院有医务人员29人,设外科、内科、五官科、妇产科等科室,有X光、生物显微镜、电气冰箱等设备,有病床46张,年就诊量达三万多人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