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婚嫁风俗

家乡区县: 广西博白县

 

5

一只活鸡做

带路鸡

,带到女家以后,对方再回送一只鸡

带路

,意为从此以后

可以常来常往了。

(三)归婚

归婚也就是完婚,这是婚姻的最后定局。归婚前一天的下午,男方先要办

三荤三斋

五荤五斋

和相当数量的猪肉,派人到女家去敬祖公,叫

送家

。女家接到以后,给来人一个红包示谢,然后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到祠堂祖

宗神位前祭拜,讲明缘由,再用来设宴招待族中亲友,在所送

家神

中,另有两

块切成长条状外带一小块的猪肉,是特成送给丈母娘和媒人婆的,叫做

肚痛肉

媒人肉

。现在男女为自由恋爱,

媒人

只是一种形式,但仍然可以领到

媒人

新娘出嫁那天要在里面穿一件

衣裳,叫

带魂衫

。上轿时,由父母或兄

长牵出门,这时新娘要哭嫁,做出很伤心不忍舍家而去的样子,而新娘的母亲

(或家中长者)则手持一盆水,朝送嫁队伍泼去,意为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

,这样做无非是要女儿从此孝敬公婆,侍侯夫婿,就如同

覆水难收

,不能

轻意离异。

送嫁队伍中由媒人在前面替新娘

径露水

接着是新娘未成年的弟弟

(胞弟

或堂弟)

扮演

阿舅

的角色,

手里拖一束由柏树、

松树扎成的

叫做

拖青

这里有两重含义,其一替新娘将沿途

凶煞

拖掉,使新娘能平安到达夫家,盖以

也,其二,松柏象征

百年好合

白头偕老

,爱情永笃。接着新娘后

面是女嫔相,其中有一人专门用花篮装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用一条九尺红

绸带两端绑住双脚,

这叫做

子婆鸡

子婆鸡

一定要大要壮,

最好一带进洞房,

放在床下当日就会下蛋最佳。其用意是希望女儿嫁出去以后,能像鸡一样百子

千孙、儿孙满堂,而九尺红绸带以

,寓长久之意。

6

新娘下轿时,新郎用红包从

小舅

手中赎过轿门钥匙,将轿门用脚

开,

新娘则往外对

,互相不甘示弱。新娘走出轿门,将手中一包

新娘果子

(里

边有花生、糖果、莲子、枣子等)抛给前来接亲看热闹的人,自己则同新郎一

起入屋

拜堂

、进洞房。

中午设宴请客,以婆媳的

家为中心,他们分坐在正厅厨房来菜的第一、

二张桌,称为上席,其他依次安席。在新娘母亲和媒人席上,还专门给她们放

了两只大鸡腿,以示殊荣,宴席完后,山新娘、新郎给客人敬茶,被敬的客人

则故意出一些难题刁难新娘,

新娘也竭尽才智使每个人都接自己的

新娘茶

,因

为喝过以后,客人必须在茶盘里放一个红包酬谢。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喜庆的娱

乐形式。双方斗智斗勇,尽情玩乐而已。

下午由新郎

丈母娘回家,

这是新郎一生中唯一可以接受丈母娘馈赠红包

的一次。聪明的女婿,会让丈母娘多转几个门出去,这样丈母娘每出一次门,

都要给新郎一个红包。丈母娘也趁此机会给小俩口道些吉利祝愿的话。

新娘过门后的第一次洗澡和洗脸水,都由家中姑嫂代为准备,待新娘淋浴

以后,则要在水桶或脸盆里放一个红包答谢。借此沟通彼此之问的感情,以便

日后和睦相处。第二天起早,新娘还要偕婆婆到莱园里转一圈,俗谓这样便可

以婆媳有缘(

),相敬如宾了。

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

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

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

过去还有

坎压油堆

的陋习,

就是一个个压

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

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

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

7

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戏的语言构成押韵

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如

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屎圆丁当,今朝下种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满天

香。

这类既带嬉戏又含祝福的四句词常引人捧腹大笑。

黄春花(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