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春节习俗

家乡区县: 广西博白县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

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

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

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假

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为入年假。入年假后,农户都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

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家家

户户开始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炸豆腐、蒸年糕、

做米馃等,尤其是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打扫卫生,清洗门窗、地板、家具等,

叫做“扫尘”或者叫“打弹煤”(“弹煤”即火烧烟熏后的灰尘

)

,男女老幼还

要理发淋浴换上新的或清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在此期间,左邻右舍之

间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15

蒸岁饭

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岁

(

)

饭”,亦称“隔年饭”,供

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

12

双筷子和

12

根大蒜

(

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

和一根大蒜

)

。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

(

取意有食

有财

)

,“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

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

下锅煮新饭,这种吃“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年三十日

年三十日,

也就是除夕。

这一天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

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

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还要挑好时辰全族人一起在祠堂或厅下

敬祖公,大家挑着三牲、纸宝二头跑。敬过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到最后由八

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

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

叫做“封岁”,也叫“上红”。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否则下辈子会变牛。大

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除夕晚上,

吃团圆饭,

菜肴丰盛。

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

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吃年夜饭,

一般都有“肉丸”,象征团圆之意,还有用客家娘酒煮的鸡酒。除夕之夜,客

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

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

还有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开大门

正月初一凌晨打开大门,有的地方又称接财神。过去每年选择吉时,现多以

16

零时为准

(

腊月年三十,如月小年廿九,午夜

12

点正子时

)

。大门一开,鞭炮声

立即响成一片,万爆齐鸣此起彼伏。人们竞相欢叫,热闹非常,在爆竹声中迎

来了新的一年。

这是一年中第一次开大门,

非常隆重,

要在门上贴“开门大吉”、

“万事如意”的小红联,厅堂、灶堂、大门点上大红蜡烛,焚香礼拜。响亮而

频繁的爆竹声,五颜六色的烟花灯火,彻夜不停。在欢腾的鞭炮声中,家家户

户男女老幼互相拜年祝福。

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第一天。开大门后,视历书当年的吉利方向出行,面对

着吉方行走或跪拜,称为“出天方”或“出方”以迎喜神。同时邻居亲友互相

拜年,多说“新年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添福添寿”之类吉

利的话。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接着

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

颈”。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

留饮“拜年酒”吃鸡腿,

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

甚至正月底。

正月初二,

走亲戚拜年。客家人出嫁的女儿,有回娘家探亲的习俗,又称“转外家”。她

们带着鸡、糖果等礼品,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

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

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

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

喝醉,不醉不热情。

送穷

初三是“送穷日”

。这天各家把各种秽物倒于门外三岔路口上,点火烧掉,

并认为这一来便可送穷、除秽。这天大家都不出门,也不欢迎人来自家,以免

黄春花(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