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县,是雍正帝“钦赐嘉名”命名的。为什么要称“荣成”而不沿袭前朝的“成山”呢?是因为“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县治设在原明朝建的卫城,即今日成山镇驻地。现存的古城门是当年县城的北门。这座座落在祖国版图东陲的城池,是荣成建县后第一任知县罗克昌在任时奏请皇上用国库拨银修复的。此前的成山卫卫城是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筑,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文登知县韩士俊会同当时成山卫指挥使姬肇年、唐文享重修,当时就是一座很坚固的城池,但在清康熙七年(1668年)阴历六月十七日因地震而坍塌(那次地震可能在六级以上,城垣、民居倒塌半数)六十七年之后,便是罗克昌的重修。
先从成山卫建卫城说起。明朝以后,威胁国家安全的敌人不仅来自陆上,海上也经常告急,特别是日本武士(称为倭寇)成群结队从海上骚扰明帝国的海疆,沿海居民苦不堪言。明政府于是便在沿海设置了保家卫国的军事设施“卫”、所、寨、墩、堡。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那次设卫共三个,即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当年的成山卫下领所、墩、堡共19座,置指挥使3人,指挥同知4人,指挥佥事10人,下辖镇抚4人,经历1人,以及卫学教授、训守、千户20人,军队1851人,屯22处,可见其规模之宏大。成山就是在这以后才显示出其重要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