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休所是我们军人生涯的最后一站,这班岗我们得站好。”今年75岁的刘金友是军休一所的退休干部,十几年来,定期去江心洲敬老院看看、走走、帮帮忙,成了他和战友们的固定生活。
临近端午,粽叶飘香。在家家户户都张罗包粽子的时候,镇江丹徒区江心洲敬老院的老人们也忙碌了起来。洗粽叶,拌糯米,包粽子……老人们说,这粽子包得格外用心,因为要送给亲人解放军。而一旁的工作人员小声地告诉记者,老人们口中的“解放军”很特别,“他们是镇江市民政局直属单位军休所的离退休老干部,默默帮了我们十几年。”
“军休所是我们军人生涯的最后一站,这班岗我们得站好。”今年75岁的刘金友是军休一所的退休干部,十几年来,定期去江心洲敬老院看看、走走、帮帮忙,成了他和战友们的固定生活。刘金友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起,军休一所和江心洲敬老院结对帮扶,每年定期去送日用品、棉衣棉被,还陪着聊天、表演节目,这些看似细小和平凡的举动,却对敬老院的老人们弥足珍贵。“每次去敬老院时,那些年纪比我们还大的老人总会一早就站在门口等我们、迎我们,那场景,就和以前老百姓欢迎解放军时一样。”在刘金友的记忆中,带着敬老院老人去润扬大桥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由于生活困难,出行不便,江心洲敬老院的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江心洲,更没看到过大桥,考虑到这一点,军休一所派了大巴,接着老人们去看大桥、逛镇江,“我到现在还记得,一个93岁的老大哥在看到大桥的那一刻,激动得直掉眼泪,这更激发了我们帮扶他们的决心。”
“军休群体”实际上也是“老年人群体”。晚年的生活里,他们显然找到了最有意义的方式——以老助老。在军休三所,一个名为“爱心专用”的账户上已有20万元的存款,77岁的王继超老人告诉记者,这些钱都是老军人们自发捐款形成的,为的就是专款专用,帮助困难老人。除了物质上的扶持,2009年以来,军休三所的老人们利用专业优势,定期为官塘桥街道敬老院的老人们体检,“我们所很多老干部以前都是军队医生,有技术、有器械,当然要回馈给社会。”
采访中,来自蒋乔敬老院的五保户老人刘荣生一直摩挲着自己的新衬衫,老人说,这是解放军送给他的。今年75岁的刘荣生很早就住进了敬老院,每年军休所的同志来看望自己的那一天,是他最开心、最盼望的日子。“这些老军人给我们买米买油,带我们去逛镇江,去瘦西湖,他们送的衣服,一般日子里我都舍不得穿。”蒋乔敬老院院长严龙泉告诉记者,每当军休所的老军人们来时,敬老院热闹得就像过春节,“马上就是端午了,军休所肯定会来慰问,这回我们的老人们也想送礼物给老军人,温暖是相互的,军民都是鱼水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