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至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其父朱松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任尤溪县尉。任满辞职,携眷寄居于该县水南郑义斋馆舍,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在尤溪诞生。乳名沈郎(民国《福建通志为尤郎)。朱熹自幼聪敏好学,5岁入塾,由父教读,7岁随父母迁居建州(今建瓯)。14岁遵父临终嘱咐投奔崇安县友人胡宪、刘勉之、刘子翠。胡、刘对他视同子侄,安排生活,热情教诲。刘勉之还将女儿婚配予他。
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19岁登进士(试题为《创业守文之策>)。二十一年,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内常向学子生员讲说圣贤修已治人之道;倡建经史阁,收藏书籍以供阅读;公事余暇,探索佛、老诸家哲学思想。3年任满,回建州讲学。于武夷山建中山堂讲学著述时,曾步行到乃父同李侗(延平人)家(今南平)拜师求教。绍兴三十年冬,第三次拜见被李收为门生。李乃程颐之三传弟子,学识渊博。朱受其指教与影响,承袭“洛学”正统,奠定理学基础。如朱的“逃禅归儒”,除了他体验生活以外,直接受李的启发,则是一个主导要因。
朱熹33岁时,宋孝宗诏求各方臣民意见,他上奏章确切叙述施政过失,认为“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意图用理学来推论政治。次年11月,得孝宗召见,曾奏对于重拱殿。
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从崇安启程,由学生范伯崇、林择之随行,抵达长沙由理学大师张拭主持的岳麓书院,朱、张会讲持续两个多月之久,开启了书院会讲制度先河。乾道七年,朱因母舅丧事回故里,与挚友、知县石 一道查访其父衙署旧址,并亲书“韦斋旧治”,刻石立碑纪念。乾道九年,尤溪县重修学宫,朱撰写《重修尤溪庙学记》,题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学宫正厅。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摹此刻制悬挂。同年石 倡建“传心阁”于尤溪学宫东侧,收藏经、史、子、集诸书,供学子们诵读研讨。朱作跋文。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邀朱熹、陆九渊兄弟到江西信州(今江西铅山)参加学术研论,朱、陆进行过一场方法论之争,竟不欢而散。此乃影响颇大的“鹅湖之会”。淳熙五年,孝宗降旨授朱为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他曾屡辞不就。后经吕东莱、张南轩等劝促,才于次年三月赴任。其时适逢大旱,灾情严重,朱熹到任后,即发动民众,兴修水利,救灾抗荒。次年10月,朱以职务之便,督促星子县令王中杰等人重建白麓洞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订学规,即著名的《白麓洞书院揭示》。淳熙八年,朱熹邀陆九渊到该院讲学,陆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时,朱兴奋得竟汗出扇挥,还将其讲义刻在石碑上。
淳熙十五年(1188)十一月,朱熹再次向皇帝上万言奏章,即历史上著名的《戊申封事》,文中述及\"正心\"、“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纪纲”、\"风俗变化\"等要理,进言殷切,但因触及当政权臣利益,被弹劾为“假道学”,使他无法参政。其时南宋王朝衰颓腐败日甚,各种矛盾更为激化。朝廷为拉拢人心,于次年11月诏命朱熹从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的闲职提升为知漳州。朱于绍熙元年(1190)4月(时年已61岁)抵漳州上任,任内多行仁政,如刻印“四书”、“五经”使广为流传,禁止妇女当尼姑,废除谣祠秽庵;废除秦桧祠,为被其陷害的忠臣高登昭雪,奏请朝廷免去漳州各县原上缴的无名赋700万缗(相当于贯),减掉郡内总制钱400万缗,减轻当地百姓一定负担。 他还奏行《经界法》(即丈量土地),由于宰相(实乃整个地主阶级)反对,该法未得实际施行。翌年四月末,离任返建阳,后移居考亭,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洲精舍)聚徒讲学。(此址在朱熹逝世后44年,理宗御书“考亭书院”额,故后人都以考亭书院称之)。
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时曾再到漳州,百姓扶老携幼,争相观看,道路为之阻塞。庆元元年(1195)朱熹复被举为侍讲(皇帝的老师)。面对宰相韩 胃弄权,他上书皇帝,直斥韩窃权害政,遂遭宁宗罢默,任侍讲仅46天。韩等一派势力竟斥朱子学说为“伪学”,朱子学派门人为逆党,强被流放或坐牢,此即史上所称“庆元党祸”。庆元六年农历三月初九,朱熹病逝,享年71岁,生有3子5女。当年正月,还作《聚星亭赞》,三月初为诸生讲《太极图说》、《西铭》。临终作遗书三封:一给三子朱在,促他早日收拾遗文;二给女婿黄干,嘱托修正《遗书》;三托范念德续写《礼书》。
朱熹自登第后50多年里,为官9年,在朝46天,其余40多年都是讲学传道,著书立说。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重要历史人物有多方面的成就。他亲手创建云谷、寒泉、武夷等书院,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西铭解》、《太极图说解》、《诗集传》、《禁辞注》等56部。对《四书》、《五经》逐字推敲讲究,理明义精,有独特解释。他对孔孟学说阐述深刻,成为体系,元、明、清三代开科取士考试,一律以他的注释为依据;明、清王朝将他的著作列为儒家正宗;在思想领域里,形成“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的禁锢局面;在国外,朱子学说影响深远,日本樵川时代一度形成朱学热;当今美、英、东南亚各国的学者都对朱子学说开展国际性研究,专门的研究学会。朱熹在尤溪留书铭、诗文、墨迹甚多。如:《玉溪桥》、《九日游云湖》、《明伦堂铭》、《鸢飞鱼跃》、《凡春自在》、《与林择之书》与存于尤溪县博物馆的“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传家之本”等条匾楹联,都是珍贵史迹。朱熹第15世孙朱廷权定居尤溪,其家珍藏《建安朱氏谱》、《沈阳朱氏谱》、《南溪书院志》等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