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不得不看的风俗民情之经济习俗

家乡区县: 江苏省高邮市

    高邮民间风俗质朴、淳厚。风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邮的经济习俗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水乡色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旧时的人生仪礼有过于繁缛的倾向,今逐步简化。人们普遍重视家庭血缘关系。民间岁时节令有10余个,其中主要的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新兴节庆亦有10个。

  高邮地区流传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历史上传播最早的宗教是道教,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现今信仰者最多的是伊斯兰教(菱塘乡回民)。

  生产习俗千百年来,各业生产重经验传承。尤其是农民多凭经验、依农历节气从事农副业生产。20世纪40年代以前,农民耕地有业产、典田、佃田三种。其中,业产为自有产业,分祖传和自置两种。典田是由于手头拮据,把业产出典,取得典价,让出一定年份耕种权的田,有取赎和免赎两类。前者典价为卖价的半数左右,言明典期,到期需备原价取赎,不赎则延;后者典价较低,为卖价的二三成,到期免赎还田。佃田即租田,多租自地主、寺院、学堂等,农民耕种,秋后交租。在土地私有的生产关系下,土地买卖多由中人说合成交,现兑部分价款,取得田产所有权和耕种权,欠价次年麦场交清。50年代,典佃土地之俗不存。1956年至70年代,土地国有,社队集体耕种。80年代农民以户承包集体土地。
高邮大部分地区处于里下河洼地。50年代以前耕地多为一年一熟的“老沤田”,部分为一年两熟“高田”。60年代以后,经大规模的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耕地全部成为高产、稳产农田,随之耕作制度、作物品种都发生了变化,耕作制度全部为双、三熟制。过去农民为防发水多种“三十子”(栽后30天收割)“四十子”、“吓一跳”等早熟低产籼稻,现在已被杂交稻等高产品种代替。由于人均占有土地量较少,农民种植尚精耕细作,以提高产出率。七八十年代开发荡滩,大挖精养鱼池,水里养鱼,垛上栽种、放养畜禽。水乡生产的飞跃发展对农业生产习俗有很大影响。
民国14年(1925年)以前,高邮知州(知县)每年都在立春时,在东门外举行隆重的开犁仪式,亲自为耕牛披红挂绿,并象征性地扶梨开耕,名为“迎芒神,劝春耕”。耕田、平田主要使用牛、犁、耙,清明时分,农家将种子选好浸人缸中,插上杨柳枝,以示“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落谷前,农家要举行落谷仪式,把装有稻芽种、鱼、肉、香、烛、糕、酒、黄元、鞭炮的尺盘,摆在秧池埂上,祭祀天、地、田诸神,希望“秧好半年禾,恩赐大丰收”。落谷后,为防鸟雀啄食稻种,在秧池插上身穿蓑衣、头戴斗篷、手执草帚的稻草人。池埂上,还插着系上红布条的柫榷(水车部件),希望不旱不淹,象征风调雨顺。
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除自流灌溉者外,使用水车、风车提水,动力方式有人力、风力(风车)、畜力(牛)。“芒种刀下死,老少一齐亡”,在火速割麦耕翻后,各农户立即请来强劳力车水灌田。车水者多为亲朋近邻换工,有的给工钱。车水者头扎青巾,腰束带子,腿缠黑布,脚蹬木屐(内嵌铜钱数枚,踩车时互相撞击发出响声),手扶横木,脚踏车拐,俨然如英雄好汉一般。车水者分两班,每班五、六、七、九人不等,以“跑筹子”(连在车轴上并受其带动的两只丝线梭子,一只放线,一只绕线,丝线约六七十米长,绕完一只即为一班时间,约今半小时左右)方式计时换班。车水者中一人敲锣,一人击鼓,边敲打边唱起锣鼓调。歌词内容多样,有的即兴编唱,有的为情歌,有的则为民间传说故事。下午疲惫之时,为鼓舞斗志,歌手们唱起“封神榜”、“朱仙镇”,大摆“八卦阵”、“龙门阵”,大唱神化了的古代战争和英雄人物。此时户主则在车口燃起香烛,以显示神力,造成庄严肃穆、紧张战斗的气氛。车水是强体力劳动,户主日以六餐三回酒(早饭、腰顿子、中饭、小接顿子、晚茶、晚饭,其中中饭、晚茶、晚饭要配以酒菜)招待车水者。车水过程中,各车口还展开竞赛,看谁车得快,唱得响。张轩乡有句歇后语:“桑树头(地名)的锣鼓各打各”即是描写此种场景。合作化以后,此风不存。六七十年代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抽水机、电力抽水站已取代传统灌溉工具。
“肥是农家宝、庄稼少不了”,农民种田多施绿肥、粪肥或以罱河泥制作的草塘泥,20世纪50年代始施化肥,80年代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多。
过去,每年栽秧第一天,农户都要先拜土地神,然后才下田栽秧,称为“开秧门”。栽秧由男子挑把、女子栽插。栽秧时节,秧田中秧歌阵阵,栽秧手们唱起各种曲调和内容的秧歌,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与唱和等。秧歌曲调有十余种。栽完秧,立即开展田间管理。旧时农户有的要举行“青苗会”。20世纪50年代以前没有农药时,除虫靠手工。遇有蝗灾,无法扑灭,则请香火,举行蝗蝻会、蝗王会,祭祀蝗蝻菩萨,祈求蝗虫远走高飞,消灾降福。50年代,始动员农民使用灯光诱虫。现在,农作物遇有虫害,一般施以各种农药。
收割前,农民先祭拜土地,然后开镰,俗称“开刀门”。20世纪60年代以前,脱粒靠人工在竹床或石磙上掼打、打连枷、牛拖磙子,现在主要用脱粒机或拖拉机打场。场头工具主要有扬锨、摊扒、笤帚、笆斗、箩筐、划子等。
贮粮食一般用窝踅垒成粮囤子。农家在除夕时,都要在粮囤上贴上一个大“福”字,有的贴“万福康宁”。村民们还用装有石灰的竹篓在屋内和门前打上许多石灰印。有的还打成“丰收”等吉祥字样和图案,以象征农业丰收。此俗称“打稻囤子”,又叫“打元宝墩子”。如果次年年景不好,人们常说:“三十晚上打稻囤子——拣空子蹈。”
农民收早稻,有种协作形式叫“伙(音p6)场头”。农户三四家合在一起劳作,打晒庄稼,各户收打l~2日,轮番进行,互不计劳多寡,直至早稻收清。农业合作化后,是俗不兴。旧时春夏农忙,农民互有伴工习俗,工时互计互偿。20世纪50年代,伴工逐渐发展形成互助组。农业合作化时期,劳动力由社安排,各社间相互支援;六七十年代,社队间援工协作多为无偿劳动,形成“平调”;80年代以户联产承包后家户间伴工又兴。过去高邮有“请会”之举。有些劳少农户,每于农忙尾声,约请多人帮助从事,一气呵成。伙食招待丰,劳动报酬免。是俗现今又兴,尤其建房普遍。旧时沤田地区,多栽一熟早稻。栽插、收割时农活集中,经“带头”接洽,向雇外地劳力,时长成习。夏栽雇营南、界首、宝应县境一带妇女,秋收雇宝应县的芦村、汜水、淮安县的一些男工。工酬栽以日、收以亩计。水田地区早稻栽插后,男女劳力到一沟、东墩、界首等高田地带受雇。劳力清晨集中桥头、道口,听主选雇,面议日酬。工期三日,算为“一事”,农活未完可再续。旧时种地较多的农户夏耨,用“打工”方式雇人从事。事前约工头数人,商定报酬和时间,临事由工头敲打锣鼓号召大家参工。号召及至邻村,集工多达百余人。晨、午由工头催工到田,自餐劳动一日,工毕得酬。
植桑养蚕是高邮农民的传统副业。历史上农民栽乔桑,养土蚕。清末,湖桑传人高邮。旧时养蚕在卧种之日要“升香以祷天驷(房星)”,还要杀鸡摆酒祭祀蚕神,忌修田埂、除草。此俗今不行。
农家多饲养猪、牛、羊、兔和鸡、鸭、鹅。尤以猪、鸡为多。户户皆养。猪为圈养,以积肥垩田。禽多散养放牧。有的人家在家禽身上抹上某种颜色以为记号。临泽一带和菱塘回民习养山羊。为养好畜禽,旧时农民常在家举行“酬神会”,如牛栏会、猪栏会。今多以科学方法饲养。高邮麻鸭、双黄鸭蛋全国闻名。菱塘猪、菱塘鸡是优良的地方品种。
20世纪40年代以前,渔民们按居住地和捕鱼工具分成许多帮,帮有帮头,组织本帮生产,对外交涉。渔业生产“一年四季在于冬”。在捕鱼旺季到来之前,每年阴历九月十七日,渔民要做“七公会”(又叫七公大王会、大王会)。请来香火,唱起香火戏,用两只公猪头、一只公鸡、一条鲢鱼享神,升香燃烛,祭祀七公大王。做会时,年满16岁的女性禁止上船,孕妇、未满月的产妇和月经在身女子不允许进入会场。渔民生产多按户进行。多船联合作业时,捕捞产品集中出售,按船折款。1953~1956年,组成渔业合作社。”1963~1980年,渔民上岸定居。渔船行驶动力有风力、人力(摇橹、撑篙、划桨、拉纤)、机器动力。有“一橹抵三桨、一桨抵三篙”、“有风架起篷来淌,无风架起橹来摇”的说法。现在多为柴油机挂桨船。
狩猎品种主要有野雉(亦称野鸡)、野鸭、野兔、黄鼠狼等,狩猎工具主要为猎枪、夹子、汽枪等。狩猎季节主要为秋冬季。
妇女闲来无事总喜捻线、糊骨子、纳鞋底、织毛线衣。过去妇女纺线用纺车、鞋绳锤(以牛腿骨制成)、捻线砣。衣服大多自家手工缝制。鞋为布质,鞋底是由碎布和“骨子”垒叠而成,再用麻线纳成。现在衣服和鞋多买制成品或到服装店制作。传统印染多上集市,在染缸里染,颜色单调。七八十年代成品衣料不再褪色,传统印染业消亡。
高邮纺织业有草编、竹编、苇编、柳编等。稻草可打草鞋、搓草绳、打草包;麦秸可编草帽、草帘、草笼和其他许多小工艺品;芦苇可制成芦席、窝踅、芦菲、望箔;柳枝可编成筐、篮、盘、桌、椅、橱、箱等;蒲可编蒲包、蒲席;竹可编篮、筐、篓、帚、沙发、椅子、彩盘、花盆套、箱子等。现在,编织品已成为外贸产品。
传统民房多为穿逗式木构架建筑。屋顶为硬山两面坡式样。屋顶中有脊。脊端微翘。传统民居讲究青砖灰(小)瓦白(石灰)墙。富户大门多饰以砖雕。过去农村多为草房,一般无院落。现在住房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农民们说:“50年代土墼墙、破草房,60年代斗子墙、水泥梁,70年代砖瓦房、带走廊,80年代扁砖墙、盖楼房。”民间造房要请风水先生择地,开工须择吉日。一般多在农闲时的双日。奠基时放鞭炮,请瓦木匠吃开工酒。民间最重视中梁的安放。上中梁要选吉日良辰。前一日竖柱称为暖梁。亲友送米糕、馒、鞭、烛、喜幛等,女婿要送猪头、公鸡、鲤鱼(俗你“三牲”、“六只眼”)。户主晚上请亲友、瓦木匠吃暖梁酒。上梁时,在堂屋内放几张堂桌,上放香、三牲、糕、馒、喜幛。桌下放斗、秤(量财宝)、镜(照妖)、青布手巾(避邪),中梁上贴“福”、“吉星高照”等吉语,一般梁的尺寸与屋高不离六(谐音同“禄”)、八(谐音近“发”)。此外木匠打桌子尺寸不离九(谐音同“酒”),打床尺寸不离半(谐音同“伴”)。中梁横在地上,前面放着一盆万年青,一盆吉祥草。半夜子时,一家人沐手烧香,磕头敬神。为驱邪图吉,木工唱道:“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接着用银酒壶装酒浇中梁,边浇边唱着吉祥歌。浇完酒,骑在二梁上的两个木工用绳徐徐向上牵中梁。中梁的榫头早已做好,木匠稍敲两下,中梁就安放完毕。木锤敲过就挂在梁的两端,不再取下。再在梁上挂喜幛,两端插上金花(以彩纸制成)。在牵梁、装梁、插金花的过程中,木工一直唱着各种吉祥歌。接下来木匠将裹着银器首饰的红绿绸包子由梁上系下,一直伸到主人衣兜里,叫做“接宝”。这时挂在梁上一直垂至地面的长鞭响起,在鞭炮声中,梁上两个木工将整篮的糕、馒、寿桃向下撒,围观者“噢”的一声,哄而抢之,抢到者以为荣幸,建房工地上一片喜气洋洋。在房屋竣工、进宅拷锅时,户主再次设宴招待亲友和瓦木工。
渔民以船为家。造船时,上船头板(俗称“上船头”、“上龙口”)时最为热闹。亲友送“三牲”和鞭炮、红烛、糕馒之类以祝贺。木匠在上船头板时,板下垫着铸有“顺治”、“太平”年号的铜钱,说着各种吉祥语。新船下水,船头系两根“喜红”(红布带子),船上搭起彩门,放鞭祝贺。大船每过一两年要伏滩,抹油整修,再次下水亦挂“喜红”、放鞭,以示庆贺。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wxcuqingjing
我的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7928006.html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aiqingjing
我的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822081366

小景子jj(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