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兵部尚书黄嘉善(下)

家乡区县: 山东省沂水县

黄嘉善墓园是在黄嘉善生前就开始营造的,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十二月十六日启“玄堂”安寝他的。早他去世14年,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去世的“一品夫人”江氏,也袝之入葬。
黄嘉善墓园曾颇具规模。园内原有墓冢7座,以黄嘉善墓为中心,稍前两侧有4座分别是他4个儿子的墓。其中,北一为长子黄宗宪墓,北二为三子黄宗庠墓,南一为次子黄宗瑗墓,南二为季子黄宗臣墓。墓前皆立圆头石碑。墓后西南侧有小墓两座其墓主人的身份说法不一,一般是未成年的小晚辈。黄嘉善墓原封土高约8米,直径约20米。其四子墓的封土略小。
墓园中部以黄嘉善墓为中轴,修有东西向神道。神道东端建有四楹三间石坊门一座,坊额横镌“敕建佳城”四字,其上镌“御玺”二字。坊门前两侧各立华表一支。进坊门,神道两旁立有石像生四对,依次是石虎、石羊、石马、石人(翁仲),寓意着“忠”、“孝”、“节”、“义”四种美德,表示朝廷对有功重臣的褒扬。翁仲西为神道碑,记述着墓主人的生平和功绩,石像生的雕刻细致精美,造型生动逼真。其中,石马的腿部为透雕,在马童的牵引下,势欲即奔。因此,民间传说这对石马能夜间脱缰四处吃草。
墓园北侧建有享堂和看墓房舍。1940年编印的《黄氏宗派图》记述,园中曾有古木一片。其中,松树137株,柏树73株,杨树6株,柳树4株,槐树8株,共228株。这片古木,松柏合抱,白杨参天,枝桠相接,蔽日成荫,给墓园增添了生气和凝重,观瞻者四季不绝于此。
黄嘉善墓园在经世340年后即遭浩劫。1966年深秋,时值“文化大革命”的扫“四旧”运动,南庄村的村民说:黄嘉善是“金头入殓”,他的马童经常夜间背着元宝进城喝酒……怕邻村得宝发财,便发动全村劳力,一夜间将园中之墓全部挖开。
据参与挖墓的村民回忆:因冢丘过大,他们采取了一头挖的办法。黄嘉善墓属砖石结构的长方形竖穴墓。墓室下砌青砖,上压条石,俗称“石条锁口”,上口覆隔土板,刻七星北斗图。墓内少有积水,但棺木不朽,漆色犹新。其它墓的形制大致相同。那些棺木被用做了建南庄村饲养院、油房、大队办公室和3个小队办公室的门窗和其它物什。
墓内都有尸骨,但没挖出多少东西。只有黄嘉善墓室出铜扣两只,江夫人墓室出金簪一支,小儿媳墓室出凤冠1个,余者就是二百斤左右铜钉。全部卖给废品收购站。
黄嘉善官居高位,其资非寻常人可比,但也匪夷人们所想。其长子早卒,江夫人同年去世,黄嘉善在外,遗孤孙寡媳,全由二媳匡氏帮扶;黄喜善病危,二子宗瑗归家探视,路遇抢劫,仅见五金,群盗惊贫如此,舍之而去。三子宗庠虽成进士不仕,沉浸于诗书;四子宗臣亦如宗庠,且亦早卒;江夫人与长子同年亡故时,黄嘉善远在边陲,全由二媳筹措治丧。如此看来,黄嘉善及其子、媳似是不会有更多东西陪葬。所谓“金头入殓”只是一种臆想。黄嘉善曾有赤金饰甲胄一副,但未作随葬品。崇祯十七年杨遇吉乞兵解围即墨城时,黄宗昌曾拿出让杨遇吉变作路赀,而杨遇吉最终未受,后其下落如何,不得而知。
在毁墓的同时,石坊门、石像生以及碑碣也被拆、被砸,石料砌了近前的机井。建墓的石料全部都来自大庙山,当年的劈石大坑今犹可见。据现居台湾的黄祖望先生回忆,园内古木与享堂毁于1947年以前的解放战争时期。今代之以往的是一片果园。
黄喜善墓园虽已遭受了破坏,但其墓室没有彻底毁掉,仅从上往下掀去约60厘米左右,再往下尸骨未动做了回填。石坊门的基础部分也仍在原址未动。有幸的是黄嘉善、黄宗瑗和黄宗臣的墓志铭曾被一村民家收藏,于2000年冬收入了即墨市博物馆。黄祖云先生已根据资料和采访,于2000年冬绘制了《黄嘉善墓园图》,以作史存。

 

宋玉香123(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