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明代即墨城里(现新建村)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卒于天启四年(1624年),终年76岁(虚龄),是明清时期即墨黄姓的主要代表人物。据“墓志铭”等史料记载:他生而聪敏,并且端庄伟然,读书过目能诵,试辄高等,万历四年(1576年)中举人,万历五年成进士。初授叶县令,历任大同知府、宁夏巡抚、三边(陕西、宁夏、甘肃)总督等职,后累升至兵部尚书、柱国少保、赠太保,官极一品。元配江氏(1548年-1610年,邑人江一亮女),侧室万氏、管氏。生有五子,六女。长子宗宪,字我度,荫官生,赠怀远将军、锦衣卫都指挥同知,早卒;其子黄培,荫官生,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升提督街道、管卫事、都指挥使,人称“黄大金吾”,清初康熙八年(1669年)春,因怀明反清,受文字狱之祸,就刑于济南。二子宗瑗,字我玉,号良夫,荫官生,历任刑部云南司主事、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三子宗庠,字我周,号仪庭,崇祯间进士不仕,筑“镜岩楼”居之,习字赋诗,著有《镜岩楼诗集》。四子宗臣,字我臣,号邻庭,荫中书舍人不仕,崇祯间举人,善诗工书,著有《四警编》、《澹心斋诗稿》。五子宗载早卒。
即墨黄氏支派繁衍,据地而分,约有九族,旺族四族(城里、西关、西流、巉山)。黄嘉善属于城里族。《黄氏家乘》言:其一世祖黄景升,于明初(据考为永乐二年)自青州官徒即墨,家世业农,由微而著。黄嘉善属于二世的老长支下。老长支传至五世黄正,门庭改换。其生三子,长子黄作孚中嘉靖癸丑(1553年)科进士,授高平县令,成为黄家首登仕途者;次子黄作哲也当上了渭南主簿,家世自此始大。从此,老长支下成为书香门第、簪缨世家。到了三子黄作圣的长子黄嘉善时,更使黄氏家族荣耀有加、远近咸知。其曾祖黄昭(四世)、祖父黄正、父亲黄作圣,皆因其贵,褒赠官职,在即墨城(今立法街路口迤东)树下了“四世一品”坊。城里关外单为黄嘉善树立的牌坊就有7座之多,其声名就可想而知了。
黄嘉善弟兄五人。仲弟黄兼善传至四代曾孙黄贞麟,登顺治乙未(1655年)科进士,官至户部主事、赠翰林院侍读学士。他的堂侄黄宗昌,天启间进士,崇祯时监察御史,以首请斥矫旨伪官而名扬《东林列传》,曾于明崇祯十五年和清顺治元年协助县令保卫即墨城,使城民免遭灾难。诸多黄门子弟,或史书有传,或闾里称道,颇具声望。以老长支下为中坚,即墨黄氏成为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
黄嘉善本是文职官员,但他文司武职。治政,他惠及一方;带兵,能克敌制胜。他具有文官的儒雅,也具有武职的威略。
他刚踏仕途,就将叶县治理一新。调离时,士民遮道泣留,为立生祠。升大同知府时,正逢抚臣汰赢兵过严而引起兵变,官民不敢出门,引起满城的恐怖和混乱。黄嘉善只身单骑直奔营中,喻以利害,以大义说散噪兵,第二天,斩其首恶,迅速果断地平息了这一事件,从此全郡帖然。
他巡抚宁夏、总督三边,戍边二十年。他的官场生涯大部分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为安定西北边陲耗悴了形神。他在《元日宁夏题壁》诗自慰道:“天涯留滞客愁新,枕上俄惊爆竹频。春到贺兰家万里,青山应笑未归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他自西秦引疾东归。四十四年十月,召任兵部尚书,累辞不受。四十六年七月,后金攻陷抚顺,在危难之时,即赴任共议兵事。四十八年(亦称泰昌元年),神宗(万历)、光宗(泰昌)两位皇帝相继殡天,他两受顾命于枢府,成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天启)即位,时值主少国疑,内忧外惧,危急交加,他兵柄一身,积日劳累,不安寝食,终于病不能支,再三请示求回归故里,黄嘉善故居坐落在即墨城里中山街中端北侧,原临街门楼悬匾曰:“青宫太保”。今称此处为“黄家胡同”,还基本上保持着旧有风貌。回家后,黄嘉善从此伏枕不问门外事,逾三年病逝。讣闻:熹宗皇帝辍一日视朝,赐祭九坛,外加一坛,造坟安葬,夫人江氏袝之;赠太保,荫一子。崇祀名宦、乡贤。
或许受“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陶冶,黄嘉善不善官场游戏,也不贪恋钱财,《感怀》诗充分地流露出他的这种品格:“十年奔走一飘蓬,可奈愁肠处处同。未解逢迎从宦拙,何嫌乡里笑官穷,黄金阅世随波里,白璧投入按剑中。鸡肋而今频自厌,已将心事属冥鸿。”他的著述也比较多,除了《抚夏奏议》、《总督奏议》、《大司马奏议》,还有《见山楼诗草》。
黄嘉善墓园是1956年7月12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古迹。它坐落在即墨城区东部的大庙山与舞旗埠山之间,酉山卯向,即坐西面东,占地约200亩。其西枕两山之脊,东接小平原,近前九曲沟自南绕向西北,远处墨水河斜径而来经北流向即墨城。站墓园环眺:崂北群峰翠屏合围,盆地平原碧水绕流,山川形势,独钟神琇。古人称此处为“藏风得水”之地。现今,西有204国道擦边而过,东北角与南庄村邻接,四周环境正在不断变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