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美,美在西湖。
西湖傍杭州而盛,杭州因西湖而名。自古以来,“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以西湖为中的的西湖景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首批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她三面云山,中涵碧水,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
西湖之美,美在其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
环湖四周,绿荫环抱,山色葱茏,画桥烟柳,云树笼纱。逶迤群山之间,林泉秀美,溪涧幽深。100多处各具特色的公园 景点中,有三秋桂子、六桥烟柳、九里云松、十里荷花,更有著名的“西湖十景”和“新西湖十景”以及“三评西湖十景”等,将西湖连缀成了色彩斑斓的大花环,使其春夏秋冬各有景致,阴晴雨雪独有情韵。
西湖之美,美在湖山与人文的浑然相融。
西湖不仅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而且更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把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西湖四周,古迹遍布,文物荟萃,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熠熠生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年接待中外游客3000多万人次。
西湖之美,更美在人们对她的呵护及对其历史文脉的传承。
为使西湖这颗天堂明珠更加绚丽多姿、璀璨夺目,自2002年起,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六年来先后建成西湖南线景区、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两堤三岛景区、龙井茶文化景区、灵隐新景区、吴山新景区、高丽寺、八卦田遗址公园等项目,重建、修复历史文化景点150多个,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西湖“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全景重返人间,“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向中外游客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互动,坚守与开放兼容的盛世西湖的动人风貌。
苏堤是纵跨西湖南北两岸的长堤,堤身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湖泥堆筑而成。堤体为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纵贯湖面,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面积比约为1:5)。现堤全长2797米、宽30—40米,高出湖面0.4米左右。苏堤上有六座始建于北宋的单孔半圆拱石桥。
白堤是西湖上东西向的长堤,与断桥相连。白堤西与孤山相连,距湖北岸约300米,距湖南岸约2000米,分湖面为北小南大的两部分(面积比约为1:20)。现堤全长987米,宽33米。
小瀛洲位于湖中部偏南,距南岸约500米,由中心岛和圆环外堤构成基本框架,堤岛间围合为湖中湖,外堤通过十字交叉的南北和东西向交通与中心岛相连,形成了全岛“田”字形的整体格局。岛上亭阁掩映,花木葱茏,构成经典的水上园林景观,总面积约76824平方米。详见“三潭印月”描述。
湖心亭位于湖中部偏北,小瀛洲岛的正北方605米处,为圆形小岛,面积约为5032平方米。该景点清代的院落空间范围和格局基本保存,整个院落座西朝东,东南面建有临湖的观景亭轩,南面立有“虫二”太湖石碑一块,寓意“风月无边”。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自东向西分别为石碑坊、喜清阁、振鹭亭。东端的石碑坊为三间四柱式,额枋之间的栏板上有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所题“湖心亭”三字;中部的“喜清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现为清代风格的歇山顶两层楼阁,方形平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西端的振鹭亭为沿用明代湖心亭建筑名称的滨水观景建筑,由两个方形攒尖顶敞亭套接而成。该岛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成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湖心平眺”,景观的审美主题主要围绕白天观赏时水中亭岛给人的仙境飘渺审美感受,以及夜晚游赏时空旷平静的夜空和湖面引发的心性净化升华。
阮公墩位于西湖外湖中,湖心亭正西部196米处,为圆形小岛,面积约6253平方米。该岛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浙江巡抚阮元主持西湖疏浚工程,以湖中清出的淤泥堆筑而成。该岛的兴建,丰富了西湖水面景观,增添了水中三岛象征“一池三山”蓬莱仙境的文化内涵,同时标志着历经千年的西湖景观“两堤三岛”整体格局的最终形成。该岛现为生态岛,植被繁茂,是野生鸟禽的栖息地,岛上建有竹质保护管理用房。
西湖周边温润的气候为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在千余年持续不断的西湖景观设计营造过程中,设计者们针对景观的审美特色和文化寓意、精神追求而在各景点特别配置了独特的植物品种,这些特色植物与自然山水、人工景物一起,构成了西湖景观的代表性特征。西湖周边的特色植物景观,包括南宋以降并传衍至今的春桃、夏荷、秋桂、冬梅“四季花卉”观赏主题,沿西湖堤、岸桃柳相间的特色景观,以及分布于湖西群山中的传统龙井茶园景观。
桃、荷、桂、梅是西湖景观的四季特色花卉,分属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植物观赏主题,在湖光三色中交替绽放飘香。他们作为杭州地区的传统植物品种,不仅形态优美,还具独特和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随着西湖景观的营造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凸显观赏主题的特色植物景观,至迟在南宋文献《梦粱录》中,已特别指明了这四种花卉赋予西湖景观的独特美感。千百年来,每当花期来临,不仅引发历代诗人与画家的隽咏诗篇和精美画作。也吸引着杭州城市居民纷纷出游赏花,成为延续前年、至今不衰的市民文化娱乐传统。
“西湖十景”属于中国原创的景观设计类型“题名景观”早期作品,是已有千余年悠久历史的“题名景观”留存至今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文化意境最深厚、保存最集中、最完整,影响也十分广泛的杰出代表作,构成了西湖文化景观重要的景观审美要素和文化内涵。它们包括创始于南宋(13世纪)、并持续演变至今的10个以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和山水画审美组合命名的景观单元:“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新西湖十景”于1985年经过全国民众评选后确定为: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
关于杭州,关于西湖,历来就有很多很美好的传说。这其中最优美动人的当属于“白蛇传”,以致于长久以来,雷峰塔与断桥,一直都是游人们最为诗意的去处。但其实关于西湖的来历,也有个广为人知的传说。
据说远古时期,天河东边石窑里住着一条玉龙,天河西边树林中住着一只金凤,它们有一次在银河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璞玉,于是一起琢磨璞玉,多年后,璞玉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的光芒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这个消息后来传到了天宫,贪心的王母娘娘为了得到这颗宝珠,派下天兵把明珠偷走。玉龙和金凤得知后,赶往天宫向王母索取,王母誓死护珠,争夺中,明珠由天宫滚落到人间。这颗明珠一落地,立刻变成晶莹碧绿的西湖。
传说终归是传说,按照地质学的解释,西湖是由泻湖演变而来的。据西湖志记载,西湖最早称武林水,又有明圣湖、金牛湖、钱塘湖等别名。唐代因湖在杭州城之西,称西湖,北宋以后,西湖之名得到了正式认可。西湖原本为海湾,因江潮挟带泥沙长期堆积,日积月累,使海湾与大海隔绝,形成泻湖,又经历代不断疏浚建设,最终成为半封闭之浅水风景湖泊。
北宋时期,天堂美景初现
根据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考证,西湖从形成迄,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在西湖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三个人物不可不说。一个是白居易,一个是苏东坡,一个是杨孟瑛。
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丽的杭州任刺史,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到杭州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从此开始了伟大诗人与美丽山河的千古绝恋。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多不胜数,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开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筑建湖堤。
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满,离开时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当他任满离开时,老百姓扶老携幼,箪石壶浆,倾城为他送行。依依惜别时,白居易回赠了一首诗:“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送别白居易,西湖历经了几百年的兴衰变更。1071年,西湖又迎来了她历史上的另一位“贵人”——苏东坡。在杭期间,他赈灾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宋哲宗,写下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那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这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动开始了。从夏到秋,苏东坡发动全城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终于把西湖治理好了。多余出来的淤泥葑草,便筑就了今天的这道举世闻名的——苏堤。
苏东坡在杭期间,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他的时代开始,展现了天堂初景。可以说,西湖是从这时起,才开始真正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胜地。
元朝迄今,西湖新格局形成
元朝以后,西湖当成了“红颜祸水”打入冷宫,这将近百年的冷遇,一个大家闺秀也几乎沦落成了柴门环婢。一直到1503年,杭州才迎来了另一位贤太守——杨孟瑛。他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才说动朝廷重治西湖。1508年3月,杨孟瑛动用民夫八千,历时152天,拆毁田亩3481亩,恢复西湖旧观。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给乡党先贤苏东坡的苏堤,将其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尺,两岸遍植杨柳,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筑一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
西湖,从一个大海湾,再一个泻湖,再到一个风景湖泊,我们的祖先临湖而居,生生不息。可以说西湖的历史,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这其中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西湖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杭州市政府又加大了西湖的保护力度。自2002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连续6次推出“新西湖”。 通过一系列的综合保护,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七大公园、六大博物馆等53处景点免费开放,实现了“还湖于民”。通过综合保护,西湖水域面积扩大0.9平方公里,景区公共绿地增加100多公顷,“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初步形成。 西湖不仅是风景,更是文化,“西湖十景”的每一个景点从形成到命名都是由先贤达人用智慧与情感重笔勾勒而成的,是西湖风景与文化内涵的集中呈现,象征着西湖的精华所在。 历史上,杭州曾多次开展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每次评选都极大地提高了西湖和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比如,南宋时评选产生的“西湖十景”,至今已流传了千年;1985年组织开展的“西湖新十景”评选活动,也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于2007年举行的“三评西湖十景”活动,更是进一步打响了西湖品牌,提升了西湖和杭州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