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广水市的故事

家乡区县: 湖北省广水市

      还记得这首诗吗?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是一首来自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诗人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中的“平林”,非泛指诗人放眼所及的一片平展的树林,而是有所实指的地名。这个地方就是今天位于广水市西南部的平林镇。关于平林这个地方,至少有一个两千多年未改的名称。

      李白年轻时,游历到安陆,娶了前朝宰相的孙女为妻,相中了鄂北广水的寿山一带,将此地作为夫妻二人“度蜜月”和隐居的风水宝地。

     李白在白兆山下安家十年,生儿育女,每次离家外出时,出行的路线就是从白兆山到车盖亭,再到平林,再到寿山……平林东距寿山不足10里,西距白兆山不足15里。从平林到寿山的路上,有一颗千年古檀树,相传是李白亲手所栽。在平林镇西边,有一段河岸由于涢水冲刷形成了陡峭的红石山崖,山崖峭然立于河岸,是放眼西望的最佳处,想当年,平林驿站就在这里。崖顶现有寺庙一座,名白云寺。这儿就是诗人当年“玉阶空伫立”之所。

      在李白27岁与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结婚,安家白兆山麓。之后以安陆为中心,,十年间进行了五次较有影响的官场活动,但每次活动都使诗人深感失望。失败过后,诗人心灰意冷地回到白兆山家中。

      最能说明李白在寿山隐居的证据是李白写给好友孟少府的书信----《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好友劝其出山为仕,李白不肯,并以诙谐的语气,自己化为寿山,答复孟少府,含蓄表达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志向,后来这也成为国人传统的朴素的人生观教育的经典名句。

      在一个朗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在隐居的龙泉寺,彻夜难眠,仰望浩渺天宇,对着一轮明月,思绪万千,诗情迸发,他把对家乡的思念化作涓涓流淌的诗词,挥毫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静夜思》。这首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朗朗上口,享誉世界。去年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就跟日本的小学生讲起了中国的诗----《静夜思》,传递了中国的文化,但全中国和全世界都不知道,这首诗是诗仙在广水的杰作。

     唐代的气温比现在冷,秋冬季节来来临得早,“胡天八月即飞雪”。开元二十四年的秋天,李白追随太原尹一年多时间了,虽然写了《五月天山雪》、《从军行》、《关山月》等气势豪壮的边塞诗歌,但太原尹没有给李白官职的打算,诗人的政治前途依然渺茫。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场风雨过后,太原的天气变冷了,李白的心也与时俱冷。开元二十四年初秋,李白动身南下,带着满腔的惆怅和失望踏上了回家的旅程。诗人近乡情更切,回家人更愁。自己没有好的前途如何向妻子儿女们交代呢?

      诗人北上太原一年多时间,丝毫没有捞到个一官半职。眼看自己已是直奔不惑之年的人了,还在四处飘荡,而且还要继续飘荡下去。诗人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去”的长叹。在安陆的十年中,李白先见辱于李长史,后见逐于裴长史,再见弃于韩荆州;北上长安空手而归,远游太原无功而返。白兆山近在眼前,李白觉得无面于见江东父老。家在眼前难归家,步程不艰心路艰。白兆山啊白兆山,你不是诗人的最终归宿,诗人注定了要漂泊。诗人静静地站在平林驿楼之上,向西遥望在黄昏里烟笼雾绕的白兆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涌上心头,万般无奈只想倾诉。诗人想作一首诗来铭记此时的伤感,但是,此时此刻,唯有如泣如诉的歌声才能倾吐诗人的情怀。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李白用他熟悉的《菩萨蛮》的曲调,唱出了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也就是上面的一首诗中的内容。

      后来,诗人横渡涢水,在度过了寒冷难熬的冬季后,于开元二十五年春暖花开之时,诗人举家迁往东鲁,也就是今天的山东。

感谢最有乡情的梧桐子网站http://wutongzi.com/kan/hubei/guangshui.html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是:http://abc.wm23.com/zhoujiaojun

我的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3270338615

微博名叫做蓝苜http://weibo.com/3270338615/profile?topnav=1&wvr=5

 希望在这里认识更多的朋友。

 

木木的晴天(2014-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