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老人介绍说,张堤口是一个因毗靠长堤而得名的村落。在老辈人的传说里,这道可随水势大小而呈现高地变换的神奇长堤始建于秦朝,它曾是村庄免于水患的基础。不过,在历经千百年的土地耕作后,现在的村子周围已经难以找见这道长堤的痕迹。
更让老人们感慨的,则是同样与这个村子结下难解之缘的毛笔。延承数百年的东昌毛笔制作技艺,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这个村子的经济支柱,而如今,它正饱受前所未有的冷落,走向黯然与惨淡。正如一年前到访该村的一位媒体同行所说,张堤口的孙金龙是东昌运河毛笔的“最后守望者”。 制作:七十二道工序 完整精湛
“金龙毛笔堪称奇,可与湖锥(即“湖笔”)比高低,提按起卧任君意,濡墨铺毫圆尖齐”。
走进孙金龙的正屋,墙上十余幅精美大方的书法作品映入记者眼帘,上面的一句话即为一位书法家所书,内容即是称赞孙金龙的制笔技艺。
孙金龙也数不清,近年来究竟有多少书画家、媒体记者及政府工作人员来家中拜访。作为东昌运河毛笔制作技艺的仅存之所,他的家显然受到太多关注。然而,对待每一位来访者,老人无不是热情相待,一遍遍讲述这份与他结下不解之缘的技艺。
孙金龙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学习毛笔制作,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公社组织的最后一批集中学习并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他何曾想到,四十多年后,自己竟然成为那批学徒中最后一位仍在制作毛笔的人。
在孙金龙家的正堂屋中,摆放着一张半米多高的木床,这就是老人的工作台,多数制作工具和材料都整齐地摆放在木床的一头。宽大的毛刀(切毛笔笔头毛所用),大小各异的梳子、呈梯形的墩枕,此外,还有刻板、纸垫、絷子、梳瓦、挖刀、水盆等几十种。不少看上去样貌奇特的工具,都是孙金龙自己琢磨创制的,这些工具也方便了他改进制作工艺,提高毛笔质量。
据孙金龙介绍,毛笔形体虽小,但制作非常讲究。一直以来,他们采用的制作方法都是“韦诞法”。这种方法大体分为两大步骤:一是水盆工艺,制作笔头;二是干棹,制作笔杆。在72道工序中,水盆和择笔最为复杂,需经选料、浸皮、发酵、采毛、水盆、分毫、熟毫、胶头、装管、剔修、刻管等十几道小工序。
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郭丹龙回忆说,2009年,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先生曾到访道口铺(有图),在看到孙金龙的东昌毛笔制作流程后曾评价说,孙金龙掌握的七十二道工序,是他所见过的国内手工毛笔制作人中,最为完整者之一。
市场:从订单销货到乏人问津
孙金龙回忆,“文革”期间各地对毛笔的市场需求还很大,他所在的公社就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了“张堤口笔刷社”。笔刷社里,老师和学徒加起来有40人。
当时的毛笔主要是订单生产,并不愁销路。外销人员带上样品到各地的供销社让对方看货,根据对方需求签订合同。等外销人员回来,工人们就立即开始着手生产。制作完毕,就通过邮局渠道发货,很便捷。
那时候制作毛笔的老师与学徒算得上“高收入群体”。每天差不有4毛钱的收入,而完全凭苦力下地劳动的村民,年终算账每天才两毛钱左右。可以说,那时东昌毛笔的手工艺人,日子不难过。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文革”时惯用毛笔书写的“大字报”销声匿迹,恢复正常的教育系统中,钢笔、圆珠笔逐渐普及,毛笔市场迅速缩小。很快,笔刷社已经无法经营,自动解散。
不过,面对每况愈下的市场环境,不甘于丢掉这门老手艺的艺人还是进行了“最后一搏”。笔刷社解体后,包括孙金龙在内的8名老毛笔制作老艺人重有“搭活儿”,还坚持制作了5年。
1988年前后,8人制作团体最终解散。之后多年中,多数人转行种地或开始外出打工。到今天为止,唯一坚持制作并销售的只剩下孙金龙。
心志:利害不计 一心传承
农闲时节,只要天气不坏,在昌润路聊城大集、铁塔商场附近,人们还能经常看到孙金龙摆摊卖笔的场景。
由于常年坚持做笔,双手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孙金龙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痛,近两年,他也因此不得不几次住院治疗。医生告诉他,以后尽量不要把手放进冷水里,否则就有残废的危险。
但是,孙金龙还是不能“闲下来”。妻子王桂芝在他每次做笔时,都要不断往水盆中添加热水,一天要用掉七八暖瓶热水。虽然在外工作多年,但直到现在,每当想起父亲,让孙金龙的二女儿孙惠民印象最深的,还是冬天的夜晚父亲在灯光下双手蘸于凉水里做毛笔的情景,每次想起都感到心痛。
孙惠民告诉记者,看到父亲风湿病加重,她和姐姐曾极力反对父亲继续做下去。但是,当她们真正意识到这门技艺是父亲的全部爱好和心血所在时,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一念头。
前景:传承困难 申遗路漫
几年前,孙金龙就曾告诉来访的媒体朋友,希望帮他宣传招收学徒的事情,学习者不收任何学费。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不想看到这门技艺彻底失传。然而,迄今为止,他仍然没有收到徒弟。
面对传承无门的尴尬局面,孙金龙越发着急,只好要求自己的大女儿先学了起来,令他稍感欣慰的是,大女儿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基本工艺。“不过,还是想将这门技艺教授给更多‘外人’,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承。”29日,孙金龙对记者说。
孙金龙告诉记者,因为现在一些材料已有专业生产厂家,学习时可以省去一些环节,然而,即便如此,要全部掌握手工制作流程,至少也需要两年才可以。因为其中一些环节需要较多经验积累才能把握准。
除了传承人难觅,东昌(运河)毛笔制作技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是市级非遗)的道路也很坎坷。记者从东昌府区文化部门获悉,近年来,我市已经两次将东昌(运河)毛笔制作技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获得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条件,但审批至今也未能通过。不过,道口铺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郭丹龙也告诉记者,目前各级部门仍在积极争取。
一直在努力通过网络传播东昌运河毛笔文化的孙惠民也希望,社会爱心人士和有关部门能够为父亲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哪怕是提供一个便于传授和展示的场所,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