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是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同建设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开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1993年,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所具有光辉历史的高校合并组成了新的青岛大学。[1]
青岛大学是教育部首批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性特色名校”、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是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青岛大学学者云集,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著名教育家杨振声、赵太侔,著名学者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等曾在这里治学执教,著名诗人臧克家、开国元勋罗荣桓曾在这里求学。[2]
青岛大学是由原来的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等四个学校合并而成的。追寻青岛大学办学的起点,可以上溯到四校合并前不同学校经历不同时期的历史源头。[1]
原青岛医学院
1909年,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就正式开办了。学堂设置了法政、工艺、医科、农林等学科。当时学制健全,是青岛近代第一所综合大学,曾被当时的《协和报》誉为“蒸蒸日上之青岛大学”。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医科依托胶澳督署医院举办。胶澳督署医院就是现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前身。胶澳督署医院为学堂的医科教育提供了医学师资以及教学与临床实习场所。
由于战乱,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于1914年停办。医科中还没有毕业的学生转学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学堂医科的师资、教学设施及教学资料都留在了胶澳督署医院。胶澳督署医院改称为青岛病院。依托青岛病院,在原有医学教育的基础上,举办了青岛医学校。这个医学校后来曾在不同时期先后启用了青岛医科大学、青岛东亚医科学院等名称,到1943年定名为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尽管经历了多次战争的创伤,青岛的医学教育也从未间断。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停办后,当时的北洋政府拟在青岛继续设立综合大学,于1922年特派李贻燕赴青岛调查高等教育。李贻燕在1923年3月呈报的《调查青岛教育报告书》中认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成功的办学实践,为青岛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