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区位于西安东部,距市中心5公里,全区总面积332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办事处,33个社区,226个行政村,人口50余万,因境内遗存始建于隋代的古灞桥而得名。是西安市的“纺织城”。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6000多年前,浐、灞河岸边就有先民逐水而居。自周秦汉唐以来,灞桥一直作为帝都长安的东
津要道、军事重地。境内有半坡遗址、隋灞桥遗址、汉文帝霸陵等多处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文化底蕴深厚。更孕育了孙蔚如、孔从洲等抗日名将以及著名作家陈忠实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生态优美、物产丰饶。“八水绕长安,灞桥居其三”,浐、灞、渭三河穿流交汇,得水独多。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远近闻名;白鹿原上的鲸鱼沟飞瀑流泉,曲径通幽;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茂林修竹,鸟语花香。近年来,全区累计投资9亿元实施浐灞河综合治理,建成橡胶坝8座,建成生态景观区6300亩,形成了万余亩流动水体景观。灞河入渭段也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大绿工程造林4.55万亩,全区林地总面积达到21.5万亩,林地覆盖率达到43%。区内还有地热资源,面积达60平方公里。全区果树面积10万亩,形成了以浐灞河流域为主的5万亩葡萄、猕猴桃生产基地,以洪庆山为主的2万亩核桃、杏、石榴等小杂果基地和以白鹿原、霸陵坡为主的3万亩大粒樱桃基地。
地理位置
位置
灞桥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9′-109°16′,北纬34°10′—34°27′,东接临潼区、蓝田区,西连西安市雁塔、新城、未央三区,南接长安区,北邻高陵区。境内最低点在新合街办南郑村渭河漫滩,海拔358.24米,最高点在洪庆街办粟沟村,海拔1240.7米,相对高差882.4米。区境南北长30.8公里,东西宽26.5公里,总面积33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特征
灞桥区位于渭河断陷谷地为基础的关中盆地的中部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高低悬殊,东部属著名的骊山中低山区和洪庆黄土台塬,南部为白鹿塬(区内称狄寨塬)黄土台塬,西安部是西安市城区所在地——少陵原黄土台原的北延部分龙首塬,北部为灞河、渭河冲积平原。产、灞二切割诸黄土台塬,交汇于区中部后向北注入渭河。
自然气候
灞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干燥少雨雪,春暖多变升温快,夏热多雨有伏旱,秋凉气爽阴雨多。年平均气温13.3℃,7月平均气温26.5℃,元月气温-1.2℃,年均无霜期208天。
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很不均匀,年季间差异很大。据资料统计,1951——1981年中,平均年降水量为584.9毫米变异系数为19.5%,降水最多的是1958年为840.6毫米,最少的是1977年仅346.2毫米,相差494.4毫米,相对变化率达42.3%。年降水日平均为94天,最多的年份达138天,最少仅74天。
旅游指南
交通
区内陇海、西康铁路及西阎、西蓝、绕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312、210国道东通上海、江苏、河南,西达甘肃、宁夏、新疆,北到内蒙古,南抵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随着东三环、陇海铁路北环线、郑西铁路客运线等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落户及建成通车,极大地提升了区内交通运输能力。
旅游景区
古朴厚实白鹿原
白鹿原,位于古都西安东郊灞河、浐河之间,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为中更新世时期,风和雨水等自然力,经
过数百万年长期作用形成的被黄土覆盖的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它具有明显的台坎和平缓的台面。
白鹿原上古文化遗存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表明,这是一处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长的重要场所。白鹿原下的蓝田县九间房乡公王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75万—115万年的蓝田猿人遗址;白鹿原西侧下的半坡遗址是距今5600年—6700年之间一处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也是国务院1963年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白鹿原西北原塄高处(今灞桥区席王街办灞陵管区刘家村),西北两面临高崖,南靠深沟,只有东面可以通原内。汉高祖刘邦入关咸阳灭秦复还军灞上,在此扎营,称刘邦营,后世传为刘家营。位于白鹿原北麓灞桥区席王街办灞陵管区毛西村的灞陵依崖起陵,襟山带水,山势如凤凰展翅,故俗称“凤凰嘴”。灞陵为汉文帝刘恒及其皇后、汉景帝生母窦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墓,重点保护区39100平方米,属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狄寨镇鲍旗寨村薄太后陵亦属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俗称“薄姬冢”,占地110亩。薄姬为刘邦妃、汉文帝刘恒生母。考古调查发现阙门、墙基和卵石路面遗迹。1975年在陵西北200米处发掘从葬坑20座,在国内首次发现以犀牛、大熊猫从葬;巩村乡前卫村1989—1990年发掘隋墓3座、唐墓28座,出土金、银、铜、陶器共1000多件;1980年12月,在汤峪镇杨家沟村一处距地表2.5米处出土金银器窖藏89件,成为晚唐金银器标准器;白鹿原上的名镇———狄寨镇,史载北宋天圣年间名将狄青征西时曾在此安营扎寨,故称狄寨。狄寨镇周围各村多以当年狄青部将姓氏为名,沿用至今。
半坡遗址
在西安市东郊,有一座外形独特的大型建筑物,这便是半坡遗址博物馆,1967年建成,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因靠近半坡村,所以定名为“半坡遗址”。
遗址是1953年发现的,经专家勘察总面积为50000平方米。1954年至1957年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已发掘出遗址面积
约10000平方米。为保护遗址和遗物,现设保护遗址大厅一个,遗物陈列室两个,陶窖遗址一个。
遗址大厅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创举。从遗址中还可以看到一条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这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遗址中还能见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着瓮罐,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遗址中还有储藏物品的地窖和公共仓库等。
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从半坡遗址中看到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彩陶文化。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汉文帝、薄太后、窦皇后陵
汉文帝霸陵,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汉文帝刘恒之墓。位于白鹿原北侧、席王街道莫灵庙村南侧,距西安十余公里。陵基依坡而成,气势磅礴,尤如凤凰展翅,故当地群众把此地叫做“凤凰咀”,也称"青风山"汉文帝刘恒(公元前二O二--前一五七年),七岁时(公元前一九五年)被其父封为代王。执政其间,执行"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投和刑
狱,使农业 生产有恢复发展,粮满仓,社会安定,钱无计其数,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生活简朴,其陵墓依山而采,借势而建。陵中陪葬品皆为泥烧制的陶器,但没有金银珠宝殉葬,就连一般的青铜器也没有;送葬仪式也很简单,所以民间有"天葬汉文帝"之说。汉文帝平生恭爱父母,直至临终时还吩咐其妻窦皇后要款待其母薄太后,愿以死后"顶妻背母"报其恩德。后汉文帝陵与其母薄太后南陵、皇后窦陵即按"顶妻背母"状安置,为后世赞誉。汉薄太后南陵为汉文帝刘恒之母一一薄氏之墓,位于狄寨乡鲍旗寨西北。
黄巢堡国家森林公园
黄巢堡是当年黄巢义军攻打长安时屯兵之处,这里山险、林密、水阔、谷深。十万甲士用头巾兜裹,从长安城外运回黄土,铺平了这座练兵台,至今有金戈铁马声回荡。黄巢堡景区以湖光山色、幽谷飞流、苍山叠翠为主要景观。
“黄巢堡”位于西安城30公里的东骊山腹地。群山环抱,溪水环绕,四季常青。当地自古流传下来的四句诗描述道:“上
有青松盖顶,下有四水围城;前有千山掩护,后有五龙护送。”她犹如窈窕少女,却纱幔遮掩不漏真容,她近在咫尺,却至今鲜为人知其“庐山真面目”。
“黄巢堡”古时人称“九龙山”,。方圆十余公里层峦叠嶂,沟壑连环,纵横交错,形成封闭之状,地势险峻如同兵阵;群山土岭之中生长着松柏、刺槐兼杂杏、栗、核桃等野生果树,各种灌木、修竹茂密,谷幽林深,到处清泉溢出,溪水潺潺;常见狐兔奔走于沟坡,雉莺飞逐于林间,百鸟啾啾,蹄声婉转,蝉鸣此起彼伏,蜜蜂振翅鸣奏,彩蝶起舞追逐,漫山遍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吐芳证言。更有神奇妙趣之景、沟边岩畔怪石嶙峋,或似窝虎盘踞、金蟾望天、群马争饮,或如牧童弄笛,诗翁对月,众僧拜佛……令人目不暇接,凭尔尽意想象。
米家崖遗址
夹沙红陶、黑陶、白陶、斝器、骨针、石笄、玉器等先民史前素朴物件在灞桥浐河西岸的米家崖村一带陆续出土,截至昨天已达300余件,另外还有白灰面房子5座、灰坑118座被清理完毕。学者说,米家崖遗址的发掘为陕西新时期时
代文化成就增添了新光彩。
米家崖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西岸,分布的中心区域在灞桥米家崖村周围。遗址南北长约2.5千米,宽约0.5千米。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目前对该遗址内的11号、8号、6号基槽的清理工作已基本结束,共清理长方形白灰面房子5座,灰坑118座,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300余件,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基本搞清了米家崖遗址的分布与内涵。
米家崖遗址主要的出土物为陶器、骨器、石器及少量的玉器、牙器等。陶器以夹沙灰陶为主,另外有夹沙红陶、泥质灰陶、泥质红陶以及少量的黑陶、白陶等,这些器物烧制温度较高,质地较为坚硬。器型主要有盆、盘、豆盘、漏斗、鬲、斝、罐、双耳罐、三耳罐、澄滤器、器盖、陶拍、网坠等。骨器的制作技术极为发达,磨制精细,出土数量多。骨器主要有骨锥、骨镞、骨笄、骨针等。石器制作较为粗糙,主要有石球、石斧、石锛、石凿、石笄、石环、网坠等。玉器有少量发现并多数残损。
鲸鱼沟
位于白鹿原狄寨镇南2公里,为灞桥区与长安县交界。沟内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
艳;炎夏浓荫蔽日,凉意袭人;深秋红叶烂漫,如火如荼;朔冬群岭银装,玉树梨花。植被茂盛,竹林青翠蓊郁,清泉叮咚曲折,碧水粼粼,微波荡漾,飞瀑悬幔壮观,飞珠溅玉。被誉为西安名胜风景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