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
。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
距离县城
36km
,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
35km
,距离省会贵阳市约
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
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
间(
1729
年)西江千户苗寨有
600
多户,
1964
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
1040
户,
1990
年第四次
人口普查增至
1227
户,
1997
年为
1115
户。据
2005
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
户
1258
户,人口
5326
人,其中苗族人口占
99.5
%。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
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
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
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
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
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
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
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
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
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
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
,
也称
“长裙苗”
。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
这里
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
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
“新疆六厅”
以前,
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
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西江苗族的
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
、
“寨老”
、
“族老”
、
“理老”
、
“榔头”
、
“鼓藏头”
、
“活路头”等,
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
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
“寨
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
“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
“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
丰富的人担任,
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
裁断,
“榔头”
主要负责刑罚,
维持地方治安,
“鼓
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
“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其中,鼓藏头和活
路头是世袭的,
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
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
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
入侵进行商议、决断。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
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
已基本不存在了,
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
农业一
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
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
年,
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
1992
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
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
5
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
2005
年
11
月“中国民族博
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
客日益增多。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
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
5000
多年以前,
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
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
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
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
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
帝即位后,
“南巡狩猎”
,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