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是一所成立于1996年5月的地方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是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学校坐落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占地2617亩,建筑面积8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0多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截至2013年,校图书馆馆藏文献191万册,收订中外文科技期刊2843种,建有中国学术期刊、外文科技期刊等各种数据库,数字化信息资源总存储量达10T。该校教职工共2446人,教学科研人员132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687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74人。
该校设有18个学院,71个本科专业,涉及工、理、文、经、管、法、医、教育、艺术等九大学科门类。截至2013年,学校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该校工科实力突出,形成化工制药、材料机电、纺织工程三大强势学科群,2012年该校入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据2012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排行榜单,河北科技大学排名78位。201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书,成为省部共建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在“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办学宗旨的引领下,大力弘扬“进取、协作、奉献”的科大精神和”兴业、尽责“的校训,旨在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全国名校。
建筑景观
牧星湖:“牧”,《易.谦卦》中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此处取人才成长不仅在于教育也在于个人修养之意。“星”,是夜晚在湖面上看到的景象,暗喻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必将学有所成,绽放异彩。
时间广场:巨大的圆形景观区内设有时钟和喷泉,给人以强烈的时间和空间感,“时钟”寓意科大发展承接历史,永不停歇、代代相传。“喷泉”有思源之意。古代“泉”同“钱”,喻意知识就是源泉,知识创造财富,愿科大兴旺发达。
和苑:站在和苑园区中间位置,击掌、呐喊皆有回声相和。这是“和苑”的本源。此外,取名和苑呼应了学校大力倡导的“和”文化。即把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建设“内和外顺”的运行环境、创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作为广大师生的自觉文化诉求。
天佑园:“天佑”取自詹天佑之名。詹天佑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该校是以理工科为主、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骨干大学,素有“工程师摇篮”的美誉。取名“天佑园”契合了学校的办学渊源和办学特色。
守敬园:“守敬”取自郭守敬之名。郭守敬是元代杰出的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专家。他一生科技成就有二十几项遥遥领先世界水平。以河北省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命名园区,寓意研究学问要永葆科学严谨的“守敬”态度,才能不断创造骄人业绩。
结网岛、羡鱼桥:“结网”、“羡鱼”均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喻示为学治学之道,在于脚踏实地,潜心学问,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曲直桥:该桥在建筑形式上有曲有直。道路有曲直,人生亦有曲直。“曲直”道出的是人生哲理, “若想直中取,先向曲中求”、 “求同存异、化曲为直”(出自《求同存异,化曲为直》——2004,计卫舸,《中国高等教育》),契合了该校“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云衢亭:“云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处化而用之,喻指天街。该亭位于学校牧星湖边假山山顶之上,地势险要。云衢亭近处与水、亭、岛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衔远亭:“衔远”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该亭位于牧星湖畔,位置虽低,气势却不减,以“衔远”为名与周围的“牧星湖”、“放梦亭”等雅趣景观形成宏大之势。
对石景观
“览山、击水”对石:“览山”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击水”,取自庄子的《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览山”寓意学习要博览群书,“击水”寓意要重视实践。
“问高、莫问高”对石:“问高”寓意师生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莫问高”寓意师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要一往无前、永不止步。
“知足、知不足”对石 :“知足”时刻警示同学们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知不足”寓意科大学子探索科学知识永不知足。
“至善、若水”对石:“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寓意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追求完美;“若水”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寓意师生要追求那种“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的优良品性。
“恒安、恒德”对石:“恒安”石外形似大象之躯,取其谐音,寓意“祥和、祥泰”,“恒”代表恒久长远,“安”代表安详、稳定,寓意科大事业恒久、稳定,快速发展。“恒德”石其外观纹理似万条江河汇入大海,取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共谋学校发展之意。
校训
校训:兴业 尽责
校风: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科大精神:进取 协作 奉献
办学宗旨: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办学方针:以人为本 育人第一 特色立校 和谐发展
校徽
学校标志以科技蓝为设计基色,以DNA双螺旋结构为设计基点,整合了DNA、山水、人等设计元素,表现了河北科技大学的文化特质。构图上虚下实,寓意河北科技大学厚重的文化根基和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的校名标准字体为毛体字。
DNA:是生命科学的起点,生命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归宿。DNA代表了学校的“科技”特征。
山水:山代表巍巍太行山,水代表浩浩渤海水,学校正孕育其中。
人:蕴含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校歌
《河北科技大学之歌》
雪浪石上,铭刻着志向,牧星湖畔书生朗朗
啊,博学,啊,于文 河北科技大学之歌
约之以礼,浩然正气,心飞扬,心飞扬
啊,兴业,尽责
自强不息,燕赵大地,舞青春理想
崇尚真理,薪火相传
细雕琢,细雕琢,国家栋梁
樱花绽放,满园啊芬芳,讲堂群里文字激扬
啊,上善,啊,若水
厚德载物,胸怀宽广,筑梦想,筑梦想
啊,兴业,尽责
开拓进取,科技之舟,扬帆远航
迎着朝阳,击水中流
创辉煌,创辉煌,民族兴旺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河北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资料中心成立于2008年6月,隶属于校团委,在河北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基础上建成。河北科技大学重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整合了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校艺术团等相关院系(单位)的人才优势,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作为选修课,纳入学分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突出成绩。2006年6月14日,河北省文化厅授予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这项工作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等领导的肯定。 中心设有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搜集整理非遗影音资料、组织课题申报、筹备非遗展室等工作。中心任务为收集、整理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形成线索清晰、重点突出的科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发展脉络。同时,在现有非遗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组织申报相关学术研究课题,建立影音资料档案库。长远目标是探索传统文化如何与大学育人功能相结合,通过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整合,形成用传统文化育人的教育特色,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发明节
以“梦想照进现实”为主题的发明节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现科技才华的舞台,促进学校与社会、企业的交流,实现知识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活动期间节目丰富多彩,大学生科技创新展,开放学校实验室、航模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举办作品展和各项科技赛事展示。大学生科技竞技,学生自愿登台演绎发明创造梦想,现场问答,即兴创造。
我的个人主页网址: http://abc.wm23.com/zhuli4542
我的新浪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2185161213
我的家乡网址: 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shijiazhuangxinhua.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