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得好:“人心是个偏偏子,树根是个弯弯子。”在我眼里,我的家乡扶风是最美丽的。无论身处何地,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时,我都会骄傲地回答:“我是扶风人。”
总是觉得扶风的臊子面最好吃、扶风的搅团最劲道、扶风的猪头肉拌面皮最解馋、扶风的羊肉泡最清香、扶风的豆花脑最正宗、扶风的鹿羔馍最酥甜、扶风人最厚道。
扶风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出了不少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协会副会长、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是咱扶风太白人;西安市作协主席、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吴克敬是咱扶风南阳人;陕西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秘书长袁银波是咱扶风城关人;以民国十八年关中大饥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绝秦书》的作者张浩文是咱扶风绛帐人。扶风不但出文人,也出大官。扶风人在省上、市上、部队上、甚至国务院各部委身居要职的比比皆是。如:原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原陕西省委副书记牟玲生、原陕西省副省长罗振江等等。
扶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法门寺的钟声浑厚悠远,回荡了千百年,佛指舍利的出土更令世人瞩目;西宝公路浪店段旁有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的墓冢;前秦痴情才女苏惠的《璇玑图》纵横反复、皆成诗章,才华横溢、千古一绝;东汉大儒马融“绛张传薪”,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旷世传奇和千年佳话;马援疆场上大呼一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彰显了扶风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硬汉形象。
很多人到了扶风老城,笑话它四面是坡,是一块弹丸之地。殊不知,扶风老城传承着华夏五千年的辉煌文明。静静流淌了千百年的七星河,如一双清灵的眼睛,让扶风县老城鲜活生动,钟灵毓秀。文艺路上的古玩店、书店、字画店、图文广告店,让人应接不暇;八一路上的小吃,豆花泡馍、甑糕、扯面、臊子面、小笼包、面皮,让人垂涎三尺;城隍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写满了历史,让人流连忘返。 如今,漫步在日新月异的扶风新区,宽敞的马路、林立的高楼、郁葱的树木、鲜艳的花草,让人心旷神怡。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等一座座复古建筑,让扶风新区在现代文明中也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古色古香,看看新区东大门门楣上“扶风”两个流光溢彩的大字,让人自豪,让人骄傲!再放眼看看北面不远处,供俸着举世闻名的佛指舍利的合十金塔,让人在庄严肃穆中又仿佛闻到了一股股大唐的味道。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我的心一点不偏。扶风确实很美很美,不信你来扶风走一走,瞧一瞧,看一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