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饽饽

家乡区县: 栖霞市

在胶东地区有这么一个传统习俗,每遇上喜庆的日子,像过年、结婚、孩子过百岁等,家家户户都要蒸花饽饽。在牟平区王格庄镇集口山村,57岁的王志香制作的胶东花饽饽,其制作技艺,2010年,已被牟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志香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志香将平面的饽饽花改进为立体的花鸟图形,结合现代实用工具和自配颜料,采取印、捏、镶、滚等手工加工制作的花饽饽表面光滑,面料硬实,色彩鲜艳,造型栩栩如生。

面花,在胶东称"花饽饽"。花饽饽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着胶东人的心理感情和文化内涵,并强化了民俗情境和民俗事象,贯穿于民间节日风俗,祭祀供奉以及祈求五谷丰登,幸福吉祥,辟邪镶灾,馈赠亲友等生活民俗中。  胶东人过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枣饽饽。饽饽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红枣。菜州,招远,龙口一带,春节上供要制作大枣饽饽,茧饽饽。枣饽饽用来供祖先,财神,菩萨。天地众神。五个饽饽叠放,腊月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个茧饽饽和三个大圣虫饽饽。供奉时中为祖先,右供财神,左供菩萨,意为多财多子。圣虫头部为一圆馒头形,鸡冠,黑眼睛,红舌头,躯干做蛇盘状。祖先,财神,菩萨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完后,茧饽饽食用,圣虫放大粮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们分食之。圣虫"的"圣",胶东谐音"剩",意为"剩余",寓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福山,牟平等地还将"圣虫"做成公母刺猖状,口含红枣,放在米面缸中,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灯节,威海家家户户用豆面捏面灯,俗谚"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豆面灯的做法是:先捏出一个窝,周围做上花边,用棉线做成灯芯,注入花生油,将灯点燃。灯座捏成十二属相及其他造型,生动多样。到夜晚,乡里人提上各种面灯到祖坟前祭祀,为故去的亲人送灯,只因他们不迷失方向,与家人团聚。同时要在屋里屋外放各种面灯。人们还用鸡灯在屋内多个墙角仔细照遍,嘴里一边念叨:"照照锅台儿,蝎子不蛰老娘烧饭儿;照照炕头儿,蝎子不蛰老人头儿;照照窗台儿,蝎子不蛰小孩。"鱼船上点各种鱼虾灯,还在船头放祝愿出海平安的乌龟灯。胶东人元宵节还要做大面鱼,盘长,猪头,羊,猪等,用来供奉神灵。

p8023z(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