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身体的隐喻:鸿海帝国的未来

家乡区县: 广元市利州区

64岁的郭台铭,光棍节那天又生了个闺女。这是他第5个孩子:前妻给他生了一儿一女,现在的老婆曾馨莹,4年来给他生了三个,两女一男。
这事第一感好像是:台湾首富嘛,多子多孙,不怕多养,就怕未来没人继承那财富。何况郭台铭也是个比较传统的人。
5个孩子放过去也不多。不过,郭毕竟60多岁了,这个年龄段的企业家,不要说生孩子,都开始交棒了,而他还在前台。
而且,鸿海集团在度过40个春秋后,正处于急剧转型期。64岁的郭台铭,每天说只睡5小时,4年连生3孩,还他妈一脸幸福,就算人神不共愤,合乎常理吗?欺负大陆二胎啊。张艺谋那么大本事,超生被追得像条狗。再说,曾馨莹就算年轻,也不能这样折腾啊。
我一直没有中断对郭台铭的观察,数据库还是常更新的。这事呢,得这样看,它就是郭台铭个人意志、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企业战略交织下的有趣一幕:
1、身体的隐喻。向外界尤其资本市场彰显男性力量与青春意识,不服老。画外音就是,我身体没事,我宝刀未老,我能继续胜任,我掌舵愉快,我能带领鸿海度过这最关键的几年。这逻辑,古代皇帝有。你看几十年来那些家族企业的老大,不也都是这样嘛。李健熙媳妇、孩子多,现在还争财产呢;
2、拉长接班人培养周期。那画外音是,转型期,现在的高管层,我还都不够放心,我在等待更合适的人,他可能正在成长。
3、鸿海已有一个新未来。我生孩子,因为我开心。我有钱,媳妇漂亮,公司嘛,我已经规划好了,只是创造一个缓冲,送一程。
汇总一下,这里面就是两个核心话题:一是接班人问题,也就是郭台铭何时交棒;二是鸿海集团哪里去。
那么王忽忽就有了以下的分析。

4年3娃,郭台铭身体的隐喻:力量与青春的展示

多生个孩子,心理真这么复杂吗?
这我得提醒你,鸿海虽是一家家族气质明显的公司,但背后外资(台湾之外的资本力量)控股近60%。郭台铭得照顾投资人。
人家鸿海不是很牛吗?有那么多苹果订单,还有小米们支撑填空。投资人担心个啥?
这有必要回忆一下。本来,2008年上半年之前,鸿海的日子确实非常棒,股价在200元新台币以上。那时候,鸿海每年年终所谓尾牙,我靠,都是送上亿元的现金、豪车。很多人工作不咋地,抽个大奖就差不多一辈子财务独立了。
是啊,那时鸿海狂飙突进,接连战胜新加坡、美国、欧洲对手,已成全球第一大代工企业,2006、2007年大幅拉开了与伟创力的距离。那时,鸿海对外风格张扬无比,非常狂妄,经常使用诉讼手段告对手,告媒体。
但是,谁能预测2008年金融呢,谁能预测摩托的沦落呢。郭台铭后来遭遇多重打击:
1、金融危机来临。鸿海集团代工订单锐减;
2、摩托巅峰沦落。以它为大客户的鸿海,受到剧烈冲击,一度亏损,股价大跌。
那段时间,鸿海内外交困。而它的对手伟创力,却因为大多订单来自工业,而不是消费电子,所以利润还能维持,反比它日子好。
危急时刻,郭台铭开始重新调整鸿海运营。他很快重新回到前台,就像当年张忠谋、柳传志、施振荣等企业家的动作一样。
而且,当时,面对外界巨大质疑,郭台铭撩下一句话,如果股价不重回200元新台币以上,他将不会退休。
这意思很明了。就是说,如果不能扭转危机,并且赢得资本市场青睐,不会考虑接班人话题。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对资本市场暗示,他将继续执掌多年。
后续的话题就不多说,苹果成了富士康大客户后,它一下扭转被动,2009年开始又大赚一笔,至今也支撑着它的现金流。但鸿海股价一直没能回到200元新台币。截至2014年11月14日,徘徊在100元新台币之下。
鸿海表现已算不错。但同是苹果概念大立光们,轮番成股王,投资人不满意。而且,苹果虽壮大了营收,但毛利率并没因此飞跃。苹果对供应链的高度掌控,迫使鸿海不断压榨成本。当这与大陆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碰撞后,压力便在员工心理、中国制造业环保层面扭曲释放。员工跳楼,多个工厂连爆环保案,都是微观写照。
郭台铭在这个阶段曾经重摘台湾首富桂冠,其实承受着巨大压力。投资人有更多意见。鸿海集团面临战略转型。
而且,截至目前,郭台铭与鸿海还有一重压力:至少在手机领域,苹果创新已到临界点,无论生产还是出货,都已遭遇巨大挑战。鸿海一家已难承受。郭台铭说iphone5是有史以来最难生产的产品。去年初,这产品曾爆出返工消息,损失巨大。
随着智能手机业成熟,关键市场,中国华为、小米们发出巨大威胁。过去半年,小米在中国连续三季挑落苹果。
苹果危机就是郭台铭的危机。要是没了苹果,鸿海怎么办?即便它不像摩托那样轰然沦落,但在挖到新市场前,苹果效应肯定持续弱化。郭台铭必须赶在之前提前布局,分化风险。
未来是一个移动互联时代,更贴近民生与实体。这不是鸿海长项。郭台铭似乎也不像是新时代的人。他霸道、独断、专制,投资人不可能一味支持下去,于是接班人话题持续上演。
郭台铭确实绕不开这个话题。他其实早就考虑过。
早在2002年,郭就开始思考6年接班计划:到2008年,通过建立联邦制组织架构,从中选择接班人。2006年至2007年,他已将日常营运重任分化交给9大事业群总经理。
其中,郭台铭二弟郭台强因年龄与他接近,且已发展出正崴,接棒可能反小;当时,他三弟郭台成40岁出头,年轻有为,且掌握最大现金流业务,外界认为非他莫属。不过,2006年,郭台成突得血癌,后来略有好转,于是新的接班人重新提上台面。
2006年年终尾牙当晚,郭台铭重申2008年退休计划,还写了一幅“争权夺利是好汉,开疆辟土真英雄”的对联,送给台下许多高管,说是鼓励年轻干部抢班夺权。但实际上,他依然嘱意郭台成,认为他能好起来。只是,2007年,郭台成再度病发,夏天就病逝了。
那时,郭台铭的儿子郭守正无意电子代工业,颇让老头恼火,但无法强制。他的大女儿郭晓玲在集团从事财务工作,缺少专业能力,不可能接班。
自那以后,郭台铭不但没有向下分权,反而重回前台。一直执掌局面到如今。
我认为,郭台铭肯定不敢忽视这问题。他必须仍在几个方面证明自己,尤其是:
1、身体、精神没问题,廉颇老矣尚能饭,对外证明有能力适应未来挑战;
2、光说没用,得让外界尤其投资人看到鸿海新出路,转型方向。
【郭台铭与新生女儿】
这部分我就只说1。
郭台铭的身体,应该是不错的。我在昆山见过他一次,身材高大,身板坚挺,仪表堂堂,老当益壮,颇有男性气概,气场很大。脾气当然也很大。据说,某次,在大陆一条高速公路,他对某中层处理的事非常不满,直接将他赶下车去,后来又让人把他给接走了。
精神上,郭台铭在认识曾馨莹之前,曾经与林志玲、刘嘉玲传出绯闻。我在昆山亲眼看见郭台铭跟林志玲等人在台上互动,将一只布鞋塞到林志玲胸衣里。当然是灯光暗下来的时候。那天,费玉清、林志玲、苏芮言论迎合多多,江苏省政府高官前去捧了场,富士康员工列队高喊着“郭爸爸,我爱你!”。郭台铭身板、精神气头,不逊年轻人,真是一副帝王风范。
后来他就娶了曾馨莹。一个台大毕业的舞蹈老师,身材很好,相貌一般。但算命人说她下巴厉害,很旺夫。郭台铭对她据说非常好。
4年多来,一下生了3个小孩,能不好么?这3个小孩就能证明郭台铭的身体没问题。而他在儿子出生前,还曾反问外界:“我还行吧?”似乎有意展示着身体与精神能量。
几年来,在多个场合,郭台铭说他可以再干个10年也没问题。这种言论,应该不是证明他固执地要掌握企业权力,而是对外传递,他的身体、智慧、适应未来挑战的能力。
真的,这就是郭台铭身体的隐喻。

鸿海新未来:开放的、青春的互联网思维,接班人浮出

接着上面提到的2来说。单看年龄,64岁确实也不能算太老。同年龄段的民营企业家依然活跃在一线。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快速多变的互联网年代,郭台铭能坚守住代工领域,但他能否给鸿海画出一个更具有青春色彩、更具有成长力的未来呢?你得让那些投资人服气,自己才能继续执掌局面。
我确信他不会一直干下去。我相信他是在创造一个缓冲期,回答上面两个问题。在身体的隐喻部分里,我分析了他能坚持的的基础条件,还是要看他的身体与精神。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是,鸿海的未来蓝图呢?这个其实他已经给出了答案,只是正在验证中。
过去3年,郭台铭频频来大陆,现在他不大谈什么代工。他密集访问的企业是华为、小米、乐视。之前富士康还与乐视在北方设立互联网电视合资公司。而且,在独立折腾线下线上渠道失败后,鸿海卷土重来,新设一年多的电商公司富联网,门店运营嫁接在天猫之上,这都是重新学习经验的开始。
当然,也可以视为郭台铭思维的新动向。
还不止这些。实际上,郭台铭正在改变过去打法。今年6月,他在致股东报告书中说,鸿海的未来,将是“八屏一网一云”的蓝图:
1、后PC时代造成产业结构移转,往日硬件品牌战,将转变为生态系统战, 产业整并、收购不断发生,企业须建立全新商业模式,才能突破重围、脱颖而出。
2、鸿海已从过去的“整合-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转向云服务、4G-LTE联网服务,构建完整的“八屏一网一云”蓝图,将涵盖工作、教育、娱乐、社交/家庭、安全、健康、电商、环保汽车等8大科技生活,并致力发展自动化与智能化,整合软硬件一体化实力。
3、鸿海将深化全球布局、厚植实力,掌握成长契机。技术上高度重视新产品、新应用与新科技研究,积极延揽专业人才,在资讯、通讯、消费电子、自动化设备、光电、精密机械、电动车等领域,奠定从零部件、模组到组装产品的整合服务与快速量产实力。

如果让我来总结这个蓝图,那就是强化垂直整合,进军互联网与云计算时代,并且要打通设计、制造、制造,建立一个庞大的开放平台。

是不是有点像阿里巴巴“云 端”与海尔集团开放性的制造业平台的融合?
确实神似。先分析一下鸿海的优势:
1、 庞大的制造能力。几乎涵盖除CPU之外的所有关键零部件,几乎覆盖所有IT领域;
2、 强大的设计能力。全球专利版图上,鸿海是唯一进入全球前10名的华人企业。
3、 强大的材料、模具工业。这是鸿海非常核心的部分。
4、 全球化运营能力。鸿海的工厂在几乎所有关键市场都有分布。

光有战略蓝图、现有优势没用,人家要看到你微观的业务支撑。
郭台铭与鸿海确实不止这些东西。2014年4月,富士康在深圳举办了一场Maker Faire制汇节,对着上百来家新创公司说,你们哪怕只有5000台的订单,我也会服务。
这事媒体似乎没有注意到。过去,别说5000台订单,就是5万台,富士康恐怕理都不理。几年前,一个平板企业的朋友找它,找了个人,人家随便就把他打发了。
鸿海过去更适合大规模生产,尤其标准化产品,出货都在百万、千万至亿台的程度。
苹果、惠普、戴尔、索尼们当年跟它合作很正常。如今,华为、小米与它合作,也很正常。毕竟,出货量很早就几千万级。
乐视与它合作时,我有点纳闷。因为超级电视出货不会多。如今,一年多过去,也不过百万级。当锤子与它合作时,我有些吃惊。尤其是前段时间锤子手机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延宕,老罗抱怨富士康。如果在过去,按富士康霸道风格,肯定一脚就踢破合作了。
富士康现在不至于无米下炊。世界品牌巨头至今仍合作紧密,营收规模证明了这点。苹果即便再遭挑战,订单还是庞大。富士康愿接5000台单子,背后一定有某种风向转变。郭台铭一定在谋划新未来。


symic(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