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习俗

家乡区县: 汕尾市城区

后船 民的服饰与白话 民的服饰相比而言,具有较独特而鲜明的族群色彩。尤其是后船妇女的衣服及头、耳、颈、手、脚的装饰品,特别丰富突出。
妇女极其重视服饰,崇尚银器,身体的每一个重要部位都要以银制饰品予以打扮。她们平时穿蓝黑或青黑两色连缀而成的圆襟上衣,称“两色衣”或“扎衣”。结银或铜制的钮扣,无领,领圈上捆着五色线。上衣阔大,长及膝部,裤子宽短。妇女发髻形大而多饰物,是一种外地渔港所没有的典型发式,人称“汕尾髻”。汕尾髻除配插一支银质的篦牌外,还插着重达1至1.5公斤重的其它银制饰物“莲垒”、“扁钎”、“扁钾”等。已婚妇女耳戴长达2寸、重约1两的长耳钩,未婚姑娘则在耳孔中穿戴较小的银制长耳牌,直至出嫁后才换上一块玉坠。因此结婚有否很易区别。此外,手套银镯,脚套银环,颈套银圈;左右6个手指戴着10个大小不一的戒指。全身上下,银光闪烁,走起路来,“铛铛”作响,颇有韵致。
后船男子身穿“薯莨”(一种染网的植物块茎)汁染过的深棕色粗布做成的圆襟挂衣,或穿无领两色银钮的大襟衣,有的也戴小耳环。
白话 民衣饰与后船 民不同,除较长阔外,与陆上人无异。妇女发髻亦与后船妇女不同,冬天喜用黑布或花格布包头,式样奇特。包头布前缘有“头布拱”撑托,布上绣着红色的狗牙边花纹,有的喜用深红色或黄色多花纹的头巾。身穿大襟上衣,衣长及膝,多灰、蓝色。为了适应劳动的需要,她们没有缠足的习惯。在船上带孩子,背带最为适用。背带喜用碎布拼成图案,上端附有盖头布,使孩子免受风吹日晒。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时髦的影响, 民服装已经同陆上人无甚分别。其妇女的传统服装从过去蓝黑单色调趋向白、紫、黄、青等多色调,还饰以花边和花纹。不过,多在渔歌表演和节庆的日子穿戴,平时较为少见。

狗铛(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