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粿(guǒ),广东潮汕地区传统小食,潮汕民间年节祭祖一般都会有鼠曲粿。
鼠壳粿-乌粿,胖子有诗云“转眼天寒过冬节,结伴田间采鼠儿.生地熟地和锅煮,造得乌果拜老爷.”。
在潮州,逢年过节、祭拜先祖都会用到“鼠壳粿”。听名字觉得摸不着头脑,其实就是加入 “鼠壳草”汁做成的粿。“转眼天寒过冬节,结伴田间采鼠儿”指的就是采“鼠壳草”。粿皮是糯米粉加入田间野生的“鼠壳草”熬成的汤汁,再用粿皮包上芋泥、豆沙等馅料,用圆形或桃形木制粿印印制,然后放上蒸笼蒸熟。“鼠壳粿”柔软香甜,散发着天然鼠壳草的香味,具有浓郁的潮州地方特色。
传统的潮汕妇女都会做糕粿,每到农历新年更不忘制作鼠曲 粿(“鼠曲”的潮汕话谐音是“鼠壳”,本地人因此称之为鼠壳粿)。鼠壳粿通常只在农历新年时应节制作,所以潮汕人又把它叫做年粿。
历史
鼠曲粿又名茨壳粿,其主要原材料是鼠曲草,饥荒年代人们采摘鼠曲草充饥,后来有人将鼠曲草作为原料,采取传统做壳桃粿的方法做出了鼠曲粿,因其味道鲜美且具有消积健脾开胃之功效,而成潮汕地区春节期间家中必备的传统小食。
制作
鼠曲草,又名鼠耳草,中药称白头翁,野生植物,长于冬季农田及荒埔中,芯末开白色小花,花蕾及枝叶有棉絮状的白色纤维。从田间采集后,选摘芯叶入锅熬煮,沥去涩水之后,放入石臼舂烂。再以糯米粉掺和揉制成团块,作为粿皮。再将团块分成小块,捏成圆饼,中包粿馅,馅有咸、甜、双烹数种。甜馅有红豆或绿豆加糖制成豆沙;咸馅有糯米饭加香菇、肉丁、虾米、花生仁、香料等;双烹则一半是甜的一半是咸的。包制粿馅之后入木模压印,垫在蕉叶上入蒸笼蒸熟。
特色
鼠曲粿入口香软糯滑,因其具有中草药的成分,所以有一股特别香甜的味道。
药用价值
因白头翁可治肠胃病,故鼠曲粿属药膳类的食品。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由于鼠曲草有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解毒等药用价值,喘息咳嗽、消化道溃疡、风湿性疼痛等患者可以多吃。
记载
鼠曲粿是潮汕地区的名小食,周作人先生的<故乡的野菜>上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地区不同叫法和做法都带有地方特色,但相同的是对鼠曲草制粿的喜爱。
鼠曲粿制作方法:采鼠曲草,洗净晒干,下鼎炒热,入臼中捶成棉絮状,和糯米粉作粿皮待用。一小块粿皮,做成球状,捏成碗形,包入馅,放入“粿印”(做粿时用的模子)用手挤压成形,置铺有香蕉叶的蒸筛上,入鼎蒸熟。待凉,用剪刀将粿一个一个剪下。吃时撕去香蕉叶。
馅制法:在做粿前一天用“乒乓”(爆米花)、“瓜册”(糖腌冬瓜片)、花生仁(先炒熟、撮去外膜)等剁碎,用温开水拌和(水以馅能捏握成团而不粘手为度)。因此,鼠曲粿又称“乒乓粿”。如同红曲桃粿,因粿皮拌有红曲(现在多用色素),故名。又因馅是米饭,所以又称饭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