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崭新时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改变铜川落后的面貌,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铜川市委关于制定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的建议》,提出《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草案)。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为适应这一时期经济体制转变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计划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重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任务和政策,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计划指标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重点放在21世纪的前五年,同时对后五年发展提出了轮廓性目标。
"十五"和到2010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任务: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在五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经济结构,构筑具有铜川特色的产业结构框架和国民经济体系;创建1-2个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经济中的科技含量得到不断提高;将新区建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全新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步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主要奋斗目标
(1)根据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以及《铜川21世纪议程》的要求,展望21世纪: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市要达到全国中等城市的发展水平;再奋斗二十年,即到21世纪中叶,我市要成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2)"十五"和到2010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5.83亿元,年均增长10%,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2.24亿元,年均增长9%,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6.7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30亿元。
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到200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达到10:45:45,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3%,非国有经济比重达到60%,初步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到2010年,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较强竞争力的第二产业为核心、不断拓宽的第三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次产业的比例达到10:40:50。
积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期间,完成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体制,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制。到2010年,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性消费增加,农民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村村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到2010年,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人民的小康生活较为充实丰裕。
继续改善生态环境。"十五"期间,人工造林种草7.3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草)1.4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2327.1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68%。到2010年,累计造林1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3.9%,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资源保护和生态监测体系。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农村基本建立初级卫生医疗保健制度,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体系。
四、"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3)"十五"期间,我们必须切实抓住、抓紧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遵循"长期打算,分步推进,突出重点,综合开发"的原则,将我市开发建设的思路、部署和行动融于西部大开发之中,把握发展先机,扩大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能,获取发展动力,以新的姿态全面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奠定经济发展的深厚基础
(4)以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为重点,加大科技兴市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协同研究开发促进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积极建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适合各类企业向高新技术发展的大环境。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工艺技术,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适用的农业优良品种、旱作和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培育区域性的技术和科技信息市场,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改革和完善各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作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作支撑,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制,积极建立科技人员按技术入股,按股份分红的激励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的管理、引进、交流机制。
(5)走以知识促发展的道路,适度超前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依托铜川教育学院、电大、职业中专组建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并且积极向综合大学方向发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巩固提高"两基"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按照"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思路,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到2005年,全市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到50所,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机制良好、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构筑开放开发的新格局
(6)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开发道路。实施对外开放、东西合作的双向开放带动战略,外贸、外资、外经并举,外引内联同时展开,充分发挥新区在体制创新、扩大开放和产业升级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以基础设施、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放式发展为突破,带动、扩大外向型经济;把企业为主体的开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为更多企业走向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通过积极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国内外分工,建立起我市开放开发的新格局。
(7)扩大对外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走巩固提高陶瓷、服装、木制家俱,重点扶持铝锭和机电产品,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路子,逐步形成铝、煤、陶、服、机五位一体的外贸出口格局。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开发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抓好投资软硬环境的建设,积极运用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上网招商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新形式,以健全的激励机制,广泛引进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我市的大开发。大胆拓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旅游、商业、外贸和市场中介服务等的引资领域,构建国有大中型改制改造、新区开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优势资源开发等引资平台,在引进资金和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管理和经营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同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铜川投资置业,除合资、合作、独资经营外,积极引导外商选择参股、控股、拍卖、转让、联营、兼并、收购、租赁、托管或承包等形式参与国企改组、改造,以及集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